十二、贫血痣

十二、贫血痣

【概述】

出生时或者儿童期发生,为血管组织先天性功能异常,患处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强,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故而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大小不一的苍白色斑。局部注射交感神经阻滞剂后皮色可恢复正常,故又称药理痣。

【临床表现】

皮损好发于躯干尤其是胸部,可单发或者多发,呈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的苍白色斑,边界清晰,可呈群聚状,亦可呈线性等分布。患处表皮及感觉正常。若摩擦患处,周围皮肤变红,但减色斑处不发红,此时用玻片压迫周围充血皮肤,可见红色退去,与减色斑不易辨认,此法可与白癜风鉴别。另外,伍德灯下贫血痣消失,提示该处皮损不是继发于黑素量的减少。

贫血痣偶可见于结节性硬化病、神经纤维瘤,或者为色素血管性斑痣错构瘤的一个组成部分。

【诊断要点】

皮损在出生时或儿童期发生,女性多见,好发于躯干,为苍白色斑,大小形状不一,感觉和表皮正常。摩擦患处,仅周围皮肤充血,以玻片压迫,周围皮肤充血退去,与减色斑处不易区别。

本病应与白癜风和无色素痣鉴别:①白癜风,为境界清晰的色素脱失斑,白斑周围有色素环,摩擦后有红斑反应,玻片压诊也可鉴别。②无色素痣,往往呈局限性锯齿状色素脱失斑,沿神经节单侧分布,摩擦后皮肤有红斑反应。

【治疗原则】

本病尚无治疗药物,若为美容需要,可局部外用遮盖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