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概述】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MCTD)是Sharp于1972年首先报道的一个新的结缔组织病。它在临床上兼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或多肌炎、系统性硬皮病及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但又不能独立诊断为其中任何一种疾病。免疫学方面以血清中有高滴度的斑点型抗核抗体(ANA)和U1一抗核糖核蛋白(U1-RNP)抗体为特征。
MCTD是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疾病类似,与遗传因素有关,相关联的基因型主要是HLA-DR4,其他的尚有HLA-DR1、HLA-DR9,具体的相关基因型是DRB1-04 、DRB1-01 、DRB1-0401 、DRB1-0101等。1991年Barakat等用含有U1-snRNP-A肽全长序列的合成肽检测多种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中U1-snRNP的抗原表位(ELISA法),结果94%的MCTD患者具有第35~58位肽,而SLE患者仅19%有该肽段,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则均为阴性,免疫印迹法也证实了这一结果。氯乙烯和硅是少有的被认为与MCTD发病有关的外部环境因素。
我国MCTD的发病率不明,但该病并不少见。大多数患者30~40岁出现症状,女性多发。疾病早期,多数患者不能与其他经典的结缔组织病区分,因为该病表现中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相同的临床表现不是同时出现的。但随着病程发展,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会陆续发生。比较早期的表现往往只有雷诺现象、乏力、关节痛和肌痛,此时多诊断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待患者出现手肿胀、高滴度斑点型ANA时,就应警惕该病的发生。未分化结缔组织病伴有高滴度抗U1-RNP抗体,以后进展为MCTD的可能性很大。
【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
(1)雷诺现象:常作为该病的首发症状,先于其他症状数月或数年发生,且发作特别频繁和严重。发生率接近100%,可早于其他表现数月甚至数年发生,天气变暖或病情缓解通常也不消失。约2/3有雷诺现象的患者同时有食管蠕动功能降低。
(2)手肿胀:是该病最常见的症状,常为早期表现之一。手指在早期肿胀呈腊肠样外观,晚期手指皮肤可以硬化,指尖变尖。指端可有坏死和溃疡,但通常不如系统性硬皮病那样严重。手背也可肿胀。个别患者可有手指末端干性坏疽。
(3)面部肿胀:许多患者面部肿胀,绷紧,质地韧,苍白或萎黄,有光滑感,简称面肿滑,似系统性硬皮病的早期表现。
(4)面部红斑:可有面部红斑,累及颧、颊、额或眼睑等处,但多不呈典型的蝶形红斑。
(5)指关节背面萎缩性红斑及丘疹:手指背可有类似于皮肌炎Gottron征样的皮疹,如指关节背面萎缩性红斑及丘疹。
(6)其他:可有口腔溃疡、网状青斑、青斑性血管炎、结节性红斑、皮下结节、小腿溃疡、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甲小皮增生、甲皱毛细血管扩张和瘀点等皮损。
2.关节症状 多发性关节痛或关节炎多见,可有关节肿胀,一般无关节畸形。
3.肌肉损害肌力减退,四肢近心端肌肉压痛,可有重症肌炎,肌痛、肌无力严重。炎性肌病的表现与典型的多肌炎患者相同。血清肌浆酶如CK、AST、LDH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4.系统损害
(1)肺部损害:发生率比其他结缔组织病高。主要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胸膜炎、肺动脉高压和肺实质损害四大特征。该病肺受累的发生率约为85%,其中73%的患者临床上无症状。约72%的患者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单吸气法)降低,该检测对早期发现肺受累很有帮助。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可能是隐匿性的,在其他临床症状出现前往往无迹象,并为该病最常见的致死因素。
(2)心脏损害:心包炎较常见,并可发生心肌损害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由肺动脉高压引起。
(3)肾脏病变:过去认为该病肾脏累及少见,但近年资料显示,约25%的患者有肾累及,大多表现为膜型肾小球肾炎。经常无症状,但有时可有明显的肾病综合征。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和肾间质病变罕见。
(4)神经系统病变:以三叉神经受累最为多见,这一点与系统性硬皮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不同。血管性头痛比较常见,且多为偏头痛。
(5)消化系统:消化道症状与系统性硬皮病相似。80%的患者有食管蠕动障碍,主要表现为食管下2/3蠕动减低,括约肌张力下降,可有肝大和轻度肝损害。
5.实验室检查 有贫血、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红细胞沉降率增速,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肌质酶升高等。ANA阳性率为100%,多为高滴度,斑点型;抗U1-RNP抗体阳性率为100%,呈高滴度,与疾病活动性无关。
6.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 最突出的组织学特征是广泛的增殖性血管病变,主要见于中小动脉,大动脉(如冠状动脉、肺动脉、肾动脉或主动脉)也可累及。阻塞性血管损害是主要表现。MCTD的血管损害与SLE和SSc有不同之处。SLE血管炎损害所表现的血管周围性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蛋白样坏死在MCTD少见。MCTD以小动脉中膜肥厚具有特征性,而SSc往往表现为血管内膜的增生。另外,SSc微血管病变常合并显著的器官纤维化,这一点在MCTD见不到。手肿胀皮肤示胶原组织增生和水肿。肌肉组织有肌纤维退行性变,间质和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检查(IIF)可见表皮棘细胞核有斑点状荧光染色,主要是IgG沉积,是一个比较有特点的改变,反映了患者血清中有高滴度抗U1-RNP抗体;1/3的患者表皮、真皮结合部有免疫球蛋白沉积,以IgM多见。肾小球可见IgG、C2和C4的颗粒状沉积。
【诊断要点】
1.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Sharp在1986年提出的分类标准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标准如下。
(1)肌炎(严重)。
(2)肺部损害: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预计值的70%、肺动脉高压或肺活检示血管增殖性损害。
(3)雷诺现象或食管蠕动功能异常。
(4)手肿胀或手指硬化。
(5)抗ENA抗体滴度>1∶10000,且抗U1-RNP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阴性。
确定诊断需符合上述四项主要标准,且抗U1-RNP抗体滴度>1∶4000,抗Sm抗体阴性。
2.鉴别诊断本病需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系统性硬皮病及类风湿关节炎相鉴别。但在疾病早期,多数患者不能与其他经典的结缔组织病区分,此时往往只能诊断为未分类结缔组织病。但随着病情进展,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陆续出现,但又不典型,不能确诊为其中任何一种疾病,MCTD所具有的混合特征逐渐显现,可在仔细分析其临床表现后做出诊断。但无论如何,MCTD都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典型蝶形红斑、指(趾)腹红斑、光敏感和肾损害等特征性临床表现,血清可有抗dsDNA抗体阳性或抗Sm抗体。而MCTD患者往往肾损害少见且损害程度轻,血清中有高滴度抗U1-RNP抗体等有助于鉴别。
(2)皮肌炎:有典型的双上眼睑暗紫红色水肿性斑疹及典型的Gottron丘疹。而MCTD除有肌炎外,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特征,但又不能诊断为其中任何一种疾病。
(3)系统性硬皮病:特别是在未检测到系统性硬皮病特异抗体的情况下。随着病情进展,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手指硬化往往较重,不仅累及手指,还可累及手背、前臂、面部及躯干等处,指尖溃疡或凹陷多见。甲皱可见迂曲扩张的毛细血管襻,有出血点。血清中可查见抗Scl-70抗体、抗着丝点抗体等特异性抗体,此时易于和MCTD鉴别。
(4)重叠综合征:患者所具有的临床表现能同时满足两种以上结缔组织病的诊断标准,此点是与MCTD的主要不同。
【治疗原则】
由于缺乏大样本、对照的临床研究,MCTD的治疗原则尚不清晰。目前所推荐的方法多是基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系统性硬皮病及类风湿关节炎的传统治疗方法。小剂量糖皮质激素(15~30 mg)对发热、皮疹、贫血、白细胞减少、关节炎、浆膜炎等有效。雷诺现象可用硝苯地平(心痛定)等钙通道阻滞剂治疗。重症肌炎和肾损害者需加大激素用量,前者可加用甲氨蝶呤(MTX),后者可加用环磷酰胺(CTX)治疗。雷公藤制剂对发热、皮疹、关节炎、肌炎等症状有效,但未生育者慎用。关于该病的预后,最初认为良好。但近年认为,其预后类似系统性红斑狼疮,但较系统性硬皮病为好。进行性肺动脉高压及其心脏并发症是主要的死亡原因。有时肺动脉高压发展极为迅速,患者可于数周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