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匐行疹
【概述】
匐行疹(creeping eruption)又称幼虫移行症、皮肤游走性幼虫病等,为某些线虫、吸虫、绦虫等寄生虫的幼虫在人体皮肤移行掘进引起的线状损害。
匐行疹多由巴西钩口线虫(猫钩虫)、犬钩口线虫(犬钩虫)、锡兰钩口线虫、窄头钩虫等寄生虫的幼虫侵入人体皮肤所致,其中猫钩虫、犬钩虫的幼虫是匐行疹的主要病原体。此外,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的钩虫、绦虫和丝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的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颚口线虫、皮蝇属、胃蝇属等也能引起本病,在四川发现的肺吸虫幼虫也可同时发生胸膜和皮肤游走性幼虫病。这些感染性幼虫排出动物体外后污染土壤和水源,当人尤其是儿童接触污染的土壤和水源,或食入未煮熟的猪肉、鱼类、蛙类等时,幼虫可钻入皮肤引起匐行疹。此类幼虫多寄生于皮肤表皮下或皮下组织,故匐行疹以皮肤损害为主,偶可侵犯肺部和其他内脏。
【临床表现】
匐行疹好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儿童,我国东南部有散发病例报道。夏季为多发季节。
各种寄生虫引起的匐行疹临床表现基本相似。皮疹好发于足部、手部、小腿下端、面部等处。幼虫钻入皮肤潜伏数小时后在侵入部位感觉瘙痒,出现红斑、丘疹和水疱等非特异性损害,2~3日后幼虫开始向前呈直线或蜿蜒状爬行,每日向前延伸数毫米至数厘米,形成蜿蜒曲折的表皮内隧道,长达15~20 cm,宽2~3 mm,略隆起皮面,表面淡红色,而旧的损害趋于消退。皮疹可一条至数条,也可相当广泛。幼虫可在数日或数周内停止移行,在局部形成硬结,虫体则多停留在硬结末端不远处。某些动物绦虫的幼虫可引起移动性皮下结节,伴压痛和剧痒。常因搔抓继发感染,出现条状的浅表溃疡,或继发湿疹样变。皮疹常持续数月之久。
约1/3的患者并发Loeffer综合征,出现肺部暂时性游走性浸润,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痰中可查见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偶可查见钩幼虫。少数患者可出现失眠、体重减轻、精力不集中等症状。
【诊断要点】
根据匐行疹的皮疹特点诊断不难,诊断依据为:①手、足、小腿等部位好发。②典型损害为鲜红色或暗红色线状或蜿蜒隆起性损害,或硬结。③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④在皮损中挑出虫体,或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猫钩虫、犬钩虫、猪颌口虫、马蝇、马胃蝇等的幼虫即可确诊。
本病需与疥疮、裂头蚴病、丝虫病、血吸虫皮炎、钩蚴皮炎等鉴别。
【治疗原则】
1.外用治疗 将幼虫取出后皮损可自愈。局部可采用温热疗法、液氮冷冻治疗。氯乙烷喷射,每次1分钟,能很快杀死幼虫。局部外用地塞米松乳剂封包,或10% 噻苯哒唑-混悬液外涂4次/日,可减轻疼痛和瘙痒症状,使幼虫停止移行。皮疹面积不大者亦可手术切除。
2.内服药治疗 选用阿苯达唑200 mg,2次/日,连用3日;甲苯咪唑 100~200 mg,2次/日,连用3~4日;噻苯哒唑 25~30 mg/(kg· d),分早晚2次,连用2~3日;伊维菌素150 μg/kg,单剂口服。
3.加强卫生宣教改善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儿童勿吸吮手指。勿直接接触猫、犬等动物,避免接触被猫、犬排泄物污染的泥土,避免赤足在泥土中行走。勿吃不洁食品,勿食未煮熟的鱼类、肉类。在流行区工作要加强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