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疱疮

一、天疱疮

【概述】

天疱疮(pemphigus)是一组累及皮肤及黏膜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其抗原主要是桥粒结构中的跨膜糖蛋白成分,包括桥粒芯糖蛋白(desmoglein,Dsg)和桥黏素(desmocolin,Dsc)等,患者体内产生特异性的IgG或IgA型自身抗体,可与抗原结合,一方面使抗原的空间构象发生变化,导致其丧失黏附功能;另一方面激活纤溶酶原活化物,活化纤维蛋白溶酶,导致桥粒溶解、细胞分离,产生特有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表现。绝大多数天疱疮患者都有抗桥粒芯糖蛋白Dsg1和(或)Dsg3的IgG抗体。

天疱疮分为3个主要类型:寻常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和副肿瘤天疱疮。增殖型天疱疮是寻常型天疱疮的一种变型,红斑型天疱疮是落叶型天疱疮的局限型。

【临床表现】

天疱疮皮损主要表现为皮肤松弛易破性水疱及口腔、外阴黏膜糜烂。夏季容易复发加重。

1.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是最常见的天疱疮型别,临床占80%以上,好发于口腔、胸、背、头颈部,严重者可以泛发全身。PV可分为黏膜为主型和皮肤黏膜型。前者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或外生殖器黏膜的红斑、水疱和糜烂;后者的皮疹同时累及皮肤,皮损为外观正常的皮肤或红斑基础上出现薄壁的松弛型大疱,尼氏征阳性,易破裂形成糜烂面。

2.增殖型天疱疮(vegetating pemphigus,PVE)是一种对寻常型天疱疮免疫损伤的皮肤反应形式。皮损好发于腋窝、乳房下、腹股沟、外阴、肛门周围、鼻唇沟及四肢,口腔内黏膜损害出现较晚,皮损最初为薄壁水疱,尼氏征阳性,破溃后在糜烂面上逐渐出现乳头状的肉芽增殖,边缘常有新生水疱,皮损面积逐渐扩大,褶皱部位易继发细菌及念珠菌感染,常有臭味。

3.落叶型天疱疮(pemphigus foliaceus,PF)发生率约为25%,抗原为Dsg1,膜受累少见。好发于头面及胸背上部,皮损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浅表水疱,尼氏征阳性,皮肤疱壁更薄、更易破裂。在浅表的糜烂面上覆有黄褐色油腻性疏松的叶片状表皮剥脱、痂和鳞屑。

4.红斑型天疱疮(pemphigus erythematosus,PE)抗原成分与PF相同,是PF的局限型。好发于头面及胸背上部,下肢和黏膜很少累及,早期皮损类似红斑狼疮的蝶形红斑,水疱常不明显,后于红斑基础上可出现散在、大小不等的浅表性水疱,尼氏征阳性,疱壁易破,形成轻度渗出、鳞屑和结痂。

5.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是一种不同于经典天疱疮的疾病。副肿瘤天疱疮患者存在已知或潜在的肿瘤,通常为淋巴组织肿瘤。疼痛、严重的口腔及结膜糜烂是此病的主要特点。PNP患者能产生多种抗体如对桥斑蛋白家族和桥粒芯糖蛋白的抗体等。口腔损害表现为疼痛性糜烂,该损害出现早,持续最久,几乎见于所有患者病程中的临床表现,生殖器黏膜也可累及。皮疹广泛分布,形态变化大,可表现为天疱疮样、类天疱疮样、多形红斑样、扁平苔藓样、移植物抗宿主样皮疹,可发生尼氏征阳性的大面积皮肤剥脱,掌跖可累及。

6.疱疹样天疱疮(herpetiform pemphigus)大多数是落叶型天疱疮的临床变异,其余可能是寻常型天疱疮的临床变异,特征为荨麻疹性红斑和疱疹样排列的水疱。皮损好发于胸、腹、背部及四肢近端,为环形或多环形红斑,有针头至绿豆大小水疱,疱壁紧张,尼氏征阴性,偶有大疱及丘疹,黏膜损害偶见。皮损剧痒,类似不典型疱疹样皮炎。

7.IgA天疱疮(IgA pemphigus)以抗角质形成细胞表面的抗体为IgA(非IgG)为特点,有两种主要的亚型:①表皮内嗜中性皮病(intraepidermal neutrophilic dermatosis,IEN)型,整个表皮都有脓疱形成。②角层下脓疱性皮病(subcorneal pustular dermatosis,SPD)型,脓疱大多在表皮上部。SPD的自身抗原已明确为Dsc1,IEN不明。皮损好发于褶皱部位,为红斑或正常皮肤上出现水疱、脓疱,伴瘙痒。水疱初小,疱液澄清,水疱逐渐变大,疱壁松弛,疱液渐变为脓性或血性,尼氏征一般阴性,也可为阳性。少数患者可有口腔水疱、糜烂、溃疡。

含硫氢基团的药物可以诱发天疱疮,如D-青霉胺、卡托普利、利福平等在应用含硫氢基团的药物2~48个月后可以诱发天疱疮,药物诱发的天疱疮皮损较轻,一旦停止用药,15%~52.6%的患者可以自行缓解。

【诊断要点】

1.典型的临床表现 如皮肤松弛易破水疱、大疱,口腔、外阴黏膜糜烂。

2.组织病理 天疱疮共同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棘层松解,形成表皮内裂隙和大疱,疱液内有棘层松解细胞;不同类型天疱疮棘层松解的部位不同。

3.ELISA测循环抗体寻常型天疱疮抗Dsg3(和Dsg1)抗体阳性,落叶型天疱疮抗Dsg1抗体阳性,且通常抗体滴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4.免疫荧光 天疱疮患者直接免疫荧光显示IgG、IgA、IgM或C3在角质形成细胞间隙内呈网状沉积,PV主要沉积在棘层中下方,PF主要沉积在棘层上方甚至颗粒层,PNP可有表皮下基底膜带IgG和补体C3沉积。间接免疫荧光显示80%~90%患者的血清中存在天疱疮抗体。

本病应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多形红斑和重症多形红斑、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等鉴别。

【治疗原则】

1.健康教育 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夏季避免出汗。

2.基本治疗 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全身衰竭者可给予白蛋白、血浆或全血,同时防止并发症。

3.局部治疗 用依沙吖啶(利凡诺)或呋喃西林溶液清洗创面,并发感染者用抗生素软膏。病变广泛者外敷凡士林纱布。口腔黏膜糜烂者,可用含地塞米松、利多卡因及甲硝唑含漱液漱口,外涂2.5%金霉素甘油或碘甘油。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红斑型天疱疮可仅外用糖皮质激素(如卤米松),不采用系统用糖皮质激素。

4.系统治疗

(1)糖皮质激素:首选用药。诊断一旦确立应及早应用,用量与给药方法根据疾病类型及损害范围而定。以泼尼松计算,初始计量为0.6~0.8 mg/(kg· d),用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用药后仍有新疱出现应酌情增加原剂量的1/3~1/2,或联用免疫抑制剂,或联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直至无新发皮损出现,且原有皮损开始消退。病情控制、免疫抑制剂起效后,激素可以减量。激素减到初始剂量一半时,减量速度应放缓。减量至15~20 mg/d时,建议每2~4周减1片,最后小剂量(5~10 mg/d)维持半年。但仍有约1/3的患者停药后会复发。夏季皮损易加重,故夏季激素减量时宜缓慢慎重。

(2)免疫抑制剂:常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可以减少激素用量和不良反应。天疱疮患者首选硫唑嘌呤,因其复发率最低,通常每日口服100~150 mg,分2~3次服用;合并银屑病者可选用甲氨蝶呤,通常每周1次,每次口服15~20 mg;或环磷酰胺,通常每月1次,每次0.8~1g。免疫抑制剂常在应用后1个月出现疗效,病情控制后,一般先减激素用量,以后再减免免疫抑制剂至维持量。注意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

(3)静脉丙种球蛋白:通常使用冲击疗法即0.4 g/(kg· d),连续3~5日。

(4)利妥昔单抗:一个疗程包括连续的4周,每周输入375 mg/m2,大多数同时系统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产生临床疗效的时间是6周或更短。为了维持临床缓解,在疾病治疗的第10个月和18个月再次应用能够明显减少复发概率。应注意严重的不良反应,尤其是感染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