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类天疱疮

二、大疱性类天疱疮

【概述】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临床表现为水肿型红斑或正常皮肤上发生的水疱或大疱,尼氏征阴性,很少累及黏膜,大部分患者发病年龄大于60岁,男女发病率相同。患者自身抗体的靶抗原是半桥粒的两种成分:类天疱疮抗原BPAG1e(BP230)和BPAG2 (BP180或ⅩⅦ型胶原)。抗体与基底细胞的半桥粒结合,然后活化补体和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到局部。皮疹由于炎症细胞释放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相互作用而形成。

【临床表现】

BP常有前驱发疹,红斑、丘疹或荨麻疹样的皮疹可先于大疱性皮疹几个月出现,无特异性。BP大疱期皮疹表现为在红斑基础上或正常皮肤上出现紧张性大疱,不易破溃,疱液是浆性或血性液体;也可同时伴有荨麻疹样和浸润性的丘疹和斑块。皮损可局限也可泛发,水疱破扩后形成大的鲜红色的渗出和出血性的糜烂面。皮损常对称分布,好发于肢体屈侧和躯干下部。尼氏征阴性。10%~30%可出现黏膜受累,最常表现为口腔黏膜水疱、糜烂、疼痛,严重程度不如天疱疮。

【诊断要点】

1.典型的表现老年患者,皮肤紧张性水疱、大疱。

2.组织病理 为表皮下水疱。疱液内有嗜酸性粒细胞,表皮内海绵形成,真皮乳头血管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

3.免疫荧光直接免疫荧光显示基底膜带IgG和(或)C3沉积。

间接免疫荧光可发现循环中抗基底膜带的IgG型抗体。盐裂后的皮肤,荧光沉积在表皮侧,此为BP诊断的金标准。

4.ELISA法 测抗BP180抗体、抗BP230抗体阳性。

约50%的类天疱疮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呈不同程度升高,个别患者可出现总IgE升高。

本病要与湿疹、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线状IgA大疱性皮病和瘢痕性类天疱疮等鉴别。

【治疗原则】

局限性的大疱性类天疱疮仅外用糖皮质激素(如卤米松)就可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泛发性严重性病例也可外用糖皮质激素,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及IgE正常的患者,效果较好,其系统不良反应更小。系统用皮质激素口服泼尼松0.5~1 mg/ (kg· d),通常可以在1~2周控制病情,然后在6~9个月内渐减量。对于轻型患者推荐泼尼松起始剂量20 mg/d,中度为40 mg/d,严重患者为50~70 mg/d。几周后激素减到15~20 mg/d以后更加缓慢减量。免疫抑制剂在糖皮质激素不能减至可接受水平时可使用,常用硫唑嘌呤0.5~2mg/(k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