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砷角化病
【概述】
本病是慢性砷中毒的皮肤症状之一,可见于染料、农药、制革等工业的工人;某些地区是由于饮用高砷水所引起。砷剂进入人体后与含硫基的蛋白质结合,表皮角蛋白因含有较多巯基,故含砷量高,同时由于砷剂抑制了巯基的活性而使酪氨酸酶的活性增加,因而可产生较多的黑素。
【临床表现】
(1)角化损害主要发生于掌跖部,表现为:①点状角化型,似掌跖点状角化病继而寻常疣的表现,其上散有色素脱失,有时仅可摸到粗糙的角化点而不易看到。②鸡眼状角化型,为本病的典型皮损,多对称分布于双侧掌跖,为鸡眼样角化突起,中央略凹陷,并常融合成片。③疣状角化型,似寻常疣,但多发而对称分布,可融合成片。④皮角样型。⑤角化斑(丘)疹型,多发生于躯干,褐色,米粒到指甲大,表面粗糙,基底呈皮色或暗红色。⑥其他少见的类型还有汗孔角化病样、老年疣状、苔藓样、毛囊炎样及毛细血管扩张样等,同一患者可以有多种角化病变存在。
(2)除了角化性皮损外,躯干、四肢等处还可见到色素异常改变,常为色素沉着(弥漫性褐色斑),杂有色素脱失(白斑),称为砷黑变病。特别是在脐部的五彩纸屑样色素沉着,是慢性砷中毒的典型佐证。
(3)砷角化病可以癌变,如鲍温病、侵袭性鳞状细胞癌、浅表性多中心基底细胞癌和Merkel细胞癌。砷剂所致的鲍温病还可合并有内脏肿瘤,鲍温病的出现平均比内脏肿瘤早6.26年。砷角化病和砷诱导的鲍温病通常持续多年,进展为侵袭性鳞状细胞癌的机会被认为相对罕见。然而发生于砷角化的侵袭性鳞状细胞癌局部更加有破坏性,而且有很大可能发生转移。在砷诱导的鲍温病的皮损中,20%以上的病例组织病理上已看到发生局部的侵袭性鳞状细胞癌。一旦侵袭性鳞状细胞癌发生于鲍温病,据说至少1/3将发生转移,除非提供足够的治疗。
(4)尿液、毛发、皮肤组织内含砷量均增高。
【诊断要点】
诊断应根据:①有不同形式的接触砷及砷化合物史。②临床表现为掌跖角化及躯干、四肢色素异常。③尿、发和皮肤组织内含砷量增高。
本病应与皲裂性湿疹、手足皲裂症及掌跖角化病鉴别。
【治疗原则】
驱砷治疗的方法:①二巯丙磺酸钠0.25g/d,肌内注射,用药3日,休息4日为1个疗程,可重复使用数个疗程;或用二巯丙醇每次2.5 mg/ kg,每日1~3次,肌内注射,用药3日,停药4日为1个疗程,一般可用2~3个疗程。②口服青霉胺0.2~0.3 g,每日3次,用药5~7日,停药2~3日。③ 10%硫代硫酸钠10 ml,静脉注射,每日1次。④皮损局部外用2.5%二巯丙醇软膏或糖皮质激素软膏。
慢性砷中毒和砷角化病的患者处理:包括定期全身皮肤检查和全身性体格检查,可能的话应每6个月复查。因为慢性砷中毒伴发内脏恶性肿瘤的确切发生率不知,没有标准的协议评价潜在的内脏恶性肿瘤。建议半年做一次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1年拍摄一次X线胸片,以及其他有临床提示的选择性检查。
局部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冷冻。电干燥法、刮除术、CO2激光、氟尿嘧啶 (FU)局部化学治疗,光动力疗法也被用于治疗这些皮损。口服维A酸对减少砷角化伴发的过度角化可能是有用的。
(吴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