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黏蛋白病

十四、毛囊黏蛋白病

【概述】

毛囊黏蛋白病(follicular mucinosis)为一种炎症性疾病,首次由Pinkus于1957年报道。临床上表现为浸润性斑块、伴有鳞屑和脱发,组织学上以酸性黏多糖在皮脂腺和外毛根鞘积聚为特征。本病病因未明。有些学者认为本病可能是一种非特异性反应,与伴发的红斑狼疮、单纯苔藓、血管淋巴样增生所见者类似。

【临床表现】

1.急性良性型 为临床最常见者,早起表现为成群丘疹或斑块,2~5 cm大小,皮肤色或红色,上覆鳞屑,好发于毛囊处。皮损可开始即多发,也可在数周后陆续出现。本病常发于头皮、眉毛等处,脱发即为其主要表现。脱发通常经过数月可自然恢复。

2.慢性良性型 此型损害常较多,分布也比较广泛。皮损形态多样化,可为高起的扁平或圆形斑片或结节,有些可破溃。斑块和结节质地较软。压迫皮损可由毛囊处挤出黏蛋白。当毛囊毁坏时可形成永久性脱发斑,其上满布角质栓。本型可持续多年而不伴发任何疾病。

3.恶性型 此型伴有组织细胞增生症,约占本病的15%。皮损可与慢性良性型相似,可以发展为蕈样肉芽肿。

局限性皮损见于头面部,一般于1年内消退。泛发性皮损所需时间稍长。一般不会产生永久性脱发;极少数患者可伴发Hodgkin病。恶性型40岁以上的患者,常死于淋巴瘤或其他合并症。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皮肤成群丘疹或浸润性斑块,伴有鳞屑和脱发。

2.组织病理 初期变化是外毛根鞘和皮脂腺水肿。空隙中有黏蛋白沉积。整个毛囊可被侵犯。有些病例中,整个毛囊变成囊腔,腔内含有黏蛋白,并见毛根鞘细胞变性。真皮可见非特异性炎性细胞浸润,有时可形成肉芽肿。

根据毛囊性斑块上有脱发,极轻度炎症改变,挤压毛囊有黏蛋白压出,加上具有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一般诊断不难。

3.鉴别诊断 但应与湿疹、脂溢性皮炎、单纯苔藓、玫瑰糠疹、外伤性脱发、体癣鉴别。皮损活检对鉴别有帮助。

【治疗原则】

本病无有效疗法,有的用浅层X线治疗有效。皮质类固醇外用和皮损内注射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砜类药对本病也有效。

(施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