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放射性皮炎

八、放射性皮炎

【概述】

放射性皮炎(radiodermatitis)是由各种类型电离辐射(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电子、质子等)照射引起的皮肤黏膜损伤。各种类型的电离辐射均可使皮肤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一方面可产生活性氧和自由基对组织产生急慢性损伤,出现放射性皮炎;另一方面可使细胞DNA发生可逆或不可逆性损伤,引起细胞死亡或DNA产生突变,甚至恶性肿瘤。发病过程及程度取决于不同类型辐射的生物学效应、辐射剂量及辐射部位组织细胞的敏感性。

【临床表现】

1.急性放射性皮炎 一次或多次大剂量放射线照射所致,但敏感者即使剂量不很大也可以发病。潜伏期因放射线的剂量和各人的耐受性不同而长短不定,8~20日。其分成三度。

(1)Ⅰ度:初为鲜红斑,继而呈暗红色斑,可有轻度水肿。自觉灼热与瘙痒。3~6周后出现脱屑及色素沉着。

(2)Ⅱ度:皮损呈显著的急性炎症,水肿性红斑,表面紧张有光泽,有水疱形成,疱破后成糜烂面。自觉灼热或疼痛。经1~3个月痊愈,留有色素沉着、色素脱失、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萎缩等。

(3)Ⅲ度:红斑水肿后进一步组织坏死,以后形成顽固性溃疡。溃疡深度不定,可穿通皮肤及肌肉,甚至骨组织。溃疡底面有污秽的黄白色坏死组织块。自觉剧痛。很难愈合,愈后形成萎缩性瘢痕、色素沉着、色素脱失和毛细血管扩张。损害严重者大血管闭塞,肢体发生干性坏疽。在溃疡和瘢痕上可继发癌变。

Ⅱ 、Ⅲ度可伴全身症状,如头痛、头晕、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血及白细胞计数减少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2.慢性放射性皮炎 多为长期、反复小剂量放射线照射所致,或由急性放射性皮炎转变而来。潜伏期自数月至数十年,炎症表现不显著。由于放射线破坏皮脂腺、汗腺、毛囊以及甲床生发层细胞而致皮肤干燥、粗糙、皲裂,毛发脱落,甲色暗晦,出现纵嵴、色素沉着及增厚,甚至脱落。甲皱微循环改变,可见管襻异常及毛细血管血液黏滞。

【诊断要点】

(1)放射线接触史。

(2)损害发生于放射线接触部位。

(3)呈境界清楚的皮损,表现为红斑、水肿、脱毛、色素改变、溃疡和瘢痕等。

【治疗原则】

1.急性放射性皮炎 应保护受损皮肤,避免局部刺激。红肿显著时可用扑粉和振荡剂,渗出性皮损用3%硼酸溶液湿敷,无明显渗出时可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发生溃疡则需切除并植皮。

2.慢性放射性皮炎 干燥萎缩性皮损应避免破损,可外用保护性软膏;溃疡可进行理疗以促进愈合,同时防止继发感染;溃疡疑有癌变应做组织病理检查,难以愈合者可在感染控制后将溃疡及周围皮损一并切除并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