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性紫癜性皮病

八、色素性紫癜性皮病

【概述】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pigmentary purpuric dermatosis)是一组由毛细血管炎症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所致的红细胞外溢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的慢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

临床上可分为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病、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和湿疹样紫癜4型。

1.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progressive pigmented purpuric dermatosis)又称Schamberg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儿童及老年也可发病,也有家族中发病者。本病皮损好发于胫前、踝部及足背,常单侧发病,无自觉症状。初起为群集性粟粒至针帽大的淡红色瘀点,成批出现,逐渐增多,中央部分融合成不规则棕色或棕黄色斑片,压之不褪色,新的皮损陆续出现,散布在皮损内或边缘,好像撒在皮肤上的胡椒粉样,无毛细血管扩张。皮损间有色素沉着,皮损可持续多年,呈进行性,亦可有自愈倾向。病因不明,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本病属淋巴细胞围管性毛细血管炎。重力和静脉压升高是重要的局部诱发因素。

2.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病(pigmented purpuric lichenoid dermatosis)又称Gougerot-Blum病,伴铁锈色苔藓样损害的血管硬化性紫癜。本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病,认为是局灶性感染而致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本病常见于40~60岁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下肢,尤小腿多见,臂部、躯干、上肢亦可累及,皮损初起为针尖至粟粒大圆形或多角形紫红色、棕褐色小丘疹,渐融合成为轻度苔藓样片状损害,皮损为细小铁锈色苔藓样丘疹。

3.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purpura annularis telangiectodes)又称Majocchi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春期及青壮年多见,对称性发于下肢,也可扩展至臀部及躯干,成批出现。皮损初起为1~3 cm淡紫红色的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斑,可伴有瘀点,后逐渐扩展而变成多环状或半环状,中央呈褐黄色色素沉着,亦可相互融合。最后皮损中央轻度萎缩,色素逐渐消失。病程慢性,1~2年可自愈,但易复发。皮损无痒感或轻度痒感。本病病因不明,有认为是某种感染性或中毒性因素所致的局部血管炎改变。

4.湿疹样紫癜又称Doucas-Kapetanakis病,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可见鳞屑性斑点或紫癜性斑点、丘疹或斑片。本病好发于下肢,瘙痒明显。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无全身性表现且以瘀点性出血为特点。

2.实验室检查 无明显特异性。

3.组织病理

(1)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progressive pigmented purpuric dermatosis):光镜下可见角质层轻度增厚或角化不全,棘层变薄,排列紊乱。早期真皮上部与真皮乳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增生,可见红细胞外渗,其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偶见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主要见到不等量的含铁血黄素沉积及嗜铁血黄素细胞。

(2)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病(pigmented purpuric lichenoid dermatosis):组织病理大致同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

(3)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purpura annularis telangiectodes):主要病理变化是血管扩张和闭塞性血管内膜病变,周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小圆细胞浸润,红细胞外溢及不同程度的水肿,毛囊可萎缩或变性。早期乳头下血管扩张和内皮细胞肿胀,伴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皮内因红细胞外渗而有含铁血黄素沉着。萎缩期可见表皮萎缩、血管壁肥厚,皮脂腺、汗腺也可萎缩不见。

(4)湿疹样紫癜:组织病理可见苔藓样浸润及表皮棘细胞层水肿伴点状角化不全。

4.鉴别诊断本病需与出血性扁平苔藓、匐行性血管瘤、淤积性皮炎、瘀积性皮炎、单纯性紫癜及高球蛋白血症性紫癜等疾病鉴别。另外,本病各类型亦需相互鉴别,以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病为主(表12-2)。

表12-2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相关疾病鉴别诊断表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抬高患肢,勿站立过久,可单纯穿弹力袜。

2.局部治疗 皮损有色素沉着者可联合外用维A酸,外用皮质激素软膏以止痒消炎。

3.系统治疗

(1)维生素类: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C、芦丁等内服。维生素E 100mg每日3次,维生素C 100~200 mg每日3次,复方芦丁50 mg每日2次。

(2)抗组胺类:如扑尔敏等。

(3)双嘧达莫(潘生丁),25~50 mg每日3次,口服。根据轻重不同给予DDS 50~100 mg/d晚上顿服,皮损消退后再逐渐减量,每周减25 mg,直至停药。

(4)四环素250 mg每日3~4次,皮损消退后逐渐减量,每周减250 mg,直至停药。

(5)泼尼松10 mg/d晨顿服,或地塞米松0.75 mg晨顿服用小量即可控制,皮损消失后可递减泼尼松每周减2.5 mg,地塞米松隔日服0.75 mg至隔2日服0.75 mg直至停药。

(6)中医药:以活血化瘀为主,如复方丹参制剂、当归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