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蜱叮咬
【概述】
蜱叮咬(ticks sting)指蜱叮咬人体皮肤造成的损伤以及蜱作为中间宿主传播疾病的总称。蜱又称“壁虱”,属蛛形纲、蜱螨目。蜱分硬蜱和软蜱两类,硬蜱体表较硬、背部和腹部有质板,软蜱躯体较软、背部和腹部无质板。蜱常栖居于墙壁、石缝、草地、树林、动物巢穴等处,嗅觉极为灵敏,能在几米之外嗅到宿主气味后爬到1m高的树叶或在草尖上等候,当人和动物经过时突然跳至其身上伺机吸血。蜱吸血不仅损伤皮肤,还可作为疾病传播媒介传播森林脑炎、Q热、野兔热、鼠疫、布氏杆菌病、蜱媒出血热、蜱媒斑疹伤寒、非洲蜱咬热等疾病。蜱为人、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体外寄生虫,生活史中包括卵、幼虫、稚虫(若虫)和成虫4个时期。硬蜱和软蜱的生活过程中均需更换一个至数个宿主,常叮咬犬、猫、牛、马、鸟、兔、羊、鸡、鼠等动物,偶尔叮咬人。蜱的幼虫、稚虫、成虫均能吸吮血液,硬蜱多在白天叮咬宿主,吸血时间长,软蜱多在夜间叮咬宿主,吸血时间短,从1~2分钟至1小时,有些硬蜱则日夜吸血。蜱吸血时将蜇肢和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内,口器牢牢地固定在宿主皮肤上,受惊吓时也不离去,若强行拔除则容易将假头断折于皮肤内。蜱在吸血时还分泌一些抗凝剂或毒性物质注入皮内。
【临床表现】
蜱开始叮咬时不觉疼痛,叮咬24~48小时后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轻者仅局部红斑,中央有一虫咬的瘀点或瘀斑,重者在瘀点周围有明显水肿性红斑、丘疹或水疱,时间稍久可出现坚硬结节,抓破后形成溃疡,结节和溃疡可持续数月甚至1~2年不愈。有时软蜱刺伤后能引起组织坏死。我国新疆发现的钝缘蜱叮咬后形成多发性坚硬结节和出血性损害,约2周后局部痒痛才达高峰,3周后才开始消退,它还是回归热的传播媒介。
某些蜱如美洲安氏距头蜱、澳大利亚全环蜱、南非毛蜱、欧洲篦子蜱等在叮咬人的同时可将其唾液或卵巢中能麻痹神经的毒素注入宿主体内,出现上行性麻痹,最后可因呼吸中枢受抑而死亡,特别多见于儿童,称“蜱瘫痪症”。还有不少患者在蜱吸血后1~2日出现畏寒、发热、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称“蜱咬热”。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①蜱叮咬史。②蜱叮咬部位红斑、丘疹或水疱,中央瘀点或瘀斑,日久成坚硬结节。③局部瘙痒、疼痛,重者伴全身症状。④必须在体表发现蜱虫体才能确诊。
2.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丘疹性荨麻疹、单纯痒疹、结节性痒疹鉴别。
【治疗原则】
治疗蜱叮咬主要采取消炎、止痒、止痛等对症处理。
(1)发现蜱叮咬皮肤后千万不要自行摘除,避免撕伤皮肤,防止口器折断在皮内,宜尽快到附近医院治疗。有条件者用乙醚、氯仿、煤油、松节油、旱烟油等涂抹蜱头部,或在蜱旁点燃蚊香,可使蜱在数分钟内自行松口;或用凡士林、液状石蜡、甘油等厚涂在蜱头部,使其窒息,然后用镊子轻轻将蜱拉出。
(2)去除蜱后,伤口要进行消毒处理。如发现蜱的口器断在皮内,需用手术取出。
(3)伤口周围以2%盐酸利多卡因溶液做局部封闭,或用胰蛋白酶2000 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湿敷伤口能加速伤口愈合。
(4)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者,需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类固醇激素。出现蜱麻痹或蜱咬热要及时抢救。如伤口有继发感染需用抗生素治疗。
(5)改善环境卫生,保持住房清洁和畜棚、禽舍的通风干燥,填抹墙缝,封堵洞穴,喷洒敌百虫、敌敌畏等灭蜱药物以减少蜱的滋生。野外游玩时尽量避免去草丛浓密的森林野地。野外工作时加强个人防护,穿长衣长裤,扎紧腰带、袖口和裤腿,颈部系毛巾,皮肤表面涂抹邻苯二甲酸丁酯乳剂可防蜱叮咬,工作结束后及时洗澡更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