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lers-Danlos综合征

二十六、Ehlers-Danlos综合征

【概述】

本病又称皮肤弹性过度(cutis hyperelastica),是1901年丹麦Ehlers和1908年Danlos首先系统完整描述的,故也称为爱勒斯-当洛斯综合征(Ehlers-Danlos syndrome,EDS)。1949年,EDS被确定为遗传性皮肤病,不久后认为该病病因在于胶原缺陷。20世纪60年代,观察到EDS的遗传异质性,1972年首次从分子水平报道了胶原合成缺陷。

EDS是一组临床表现和遗传上具有异质性的累及结缔组织的疾病,由胶原网络的缺陷引起。临床上易受累的组织和器官包括皮肤、关节、心血管系统和眼。组织上真皮中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向均有改变。

EDS的发病机制至少包括以下3个方面,影响胶原合成的不同阶段:①胶原加工酶的缺失;②胶原α链突变的负显性效应;③单倍体剂量不足。以上总的机制适用于不同亚型的EDS,而突变性质和受累胶原类型的不同可导致不同的表现型。

结缔组织的胶原蛋白可分为6型,正常人体皮肤中主要为Ⅰ型和Ⅲ型胶原,Ⅰ型占成人胶原总重的80%,Ⅲ型约占15%。最近研究证明,可用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代谢紊乱作为基础来对本病的发病机制进行解释。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特点是皮肤和血管的脆性增加,皮肤弹性过度,关节伸展过度。不同类型的EDS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分子学改变,依此可将其分为6个亚型,各个亚型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受累。

1.经典型EDS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关节活动度过大,脊柱侧凸,皮肤柔软,呈绒样,皮肤伸展过度,伤口愈合差。真皮脆性增加,易碰伤。外伤后瘢痕薄且萎缩,愈合后可大幅度拉伸,呈“卷烟纸”样外观。静脉曲张多见,大部分患者有心脏缺陷。

2.关节活动过度型ED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全身关节活动过度,皮肤不同程度的伸展过度。其他特征包括复发性关节脱位,可造成关节和肢体的慢性疼痛,最后导致骨关节炎。

3.脉管型ED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类患者皮肤较薄,呈半透明状,动脉、肠壁、子宫容易破裂。皮肤容易碰伤是其常见特征,患者有特征性的面孔,由于眶周脂肪组织减少,眼睛呈现出“凝视”状。

4.脊柱后凸侧弯型ED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特征为出生时全身关节松弛,严重的肌张力减退(导致大运动发育迟缓),进行性脊柱后凸侧弯,巩膜脆性增加导致眼球破裂。

5.关节松弛型ED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特点主要为严重的全身关节活动过度伴复发性关节半脱位和先天性双侧髋关节脱位。此外,还有皮肤过度伸展,组织脆性增加,容易碰伤等。

6.皮肤脆性病型ED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特点为皮肤脆性增加,皮肤下垂冗长。皮肤柔软,易碰伤。特征性面容包括眼睑水肿、小颌畸形、巩膜蓝染、牙龈增生、牙齿异常进而四肢短小。

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加,棘细胞层肥厚。真皮上部弹性纤维数量增加,真皮下部除数量增加外,还伴有肿胀、断裂等退行性改变。胶原纤维数量减少,纤维排列紊乱或成涡轮状。

【诊断要点】

通常依靠临床表现可对EDS做出诊断,分型可通过特定胶原的缺陷来证实,特别是脉管型EDS。

需与皮肤松弛症Turner综合征和Marfan综合征进行区别。虽然一些EDS患者皮肤有明显伸展过度、皮肤松弛及下垂,但皮肤仍然有弹性和回缩力,可与皮肤松弛症鉴别。Turner综合征患者除皮肤弹性增加外,常伴侏儒症、前额部斑状脱发、短颈、肘外翻等表现。Marfan综合征也是累及结缔组织的遗传病,为原纤维蛋白-1基因突变所致。一些EDS患者具有类似Marfan综合征的某些特点,但无Marfan综合征的其他表现。

【治疗原则】

无特效治疗方法,以预防外伤和对症治疗为主。由于组织脆性增加,常给缝合带来困难,伤口易裂开,细致的术后护理,包括延期但线可能改善手术瘢痕的外观。对具有突变家族史和疾病复发危险的孕妇提供产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