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皮肤病
由真菌引起的皮肤及其附属器感染称为皮肤真菌病。根据感染的部位分为浅部真菌病和深在型皮肤真菌病(dermatomycosis),前者侵犯表皮、毛发和甲,如手足癣和体股癣等各种癣病,以及皮肤念珠菌病、花斑糠疹等,后者侵犯真皮、皮下组织及其以下组织,如孢子丝菌病、着色真菌病和足菌肿等。
癣病最为常见,占浅部真菌病的绝大部分。它由42种癣菌引起,分属表皮癣菌属、毛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癣病按发生部位又分为头癣、手足癣、体股癣和甲癣,涵盖了人体表面的各个部分。
念珠菌是酵母菌,不是癣菌,尽管它引起的皮肤感染较为常见,但它更常见于系统感染,特别是黏膜感染。
花斑糠疹,过去称为“花斑癣”,其病原菌马拉色菌不是癣菌,所以以花斑糠疹代替花斑癣可以避免混淆。
孢子丝菌病、着色真菌病和足菌肿是深在型皮肤真菌病的三大经典型疾病。其共同的特点是,它们的病原菌都存在于土壤等自然环境中,通过外伤接种而感染。
实验室检查:真菌学检查包括真菌的直接镜检和培养、组织病理和组织培养等。供检查用的标本有皮屑、甲板、毛发、分泌物和皮肤组织等。
直接镜检通常是取标本置于载玻片上,以5%~10%KOH液2滴,盖上盖玻片,酒精灯上轻微加热,置显微镜下观察(彩图3-1、彩图3-2)。
培养则是将标本置于适当的培养基上,25℃培养2周观察有无真菌生长。
真菌病的组织病理和其他感染疾病的组织病理极其相似,很多真菌病的临床表现也与其他疾病相似,所以往往是在仔细研究了病理切片并发现真菌之后,才考虑到真菌病的诊断。真菌感染的组织病理变化与引起感染的菌种和感染的部位有关,也随病程的不同而异。同一种菌在不同组织内,或虽在同一组织内但病期不同,组织反应也不一定相同,一般病变早期多为化脓性反应,晚期多为肉芽肿性改变,故组织反应不具有特异性。
实验室检查结果对不同的皮肤真菌病有不同的意义。对于癣病,直接镜检和培养两者只要有一项阳性即可明确诊断,但阴性不能除外,培养还可确定癣病的感染菌种,指导临床用药,通常癣病患者不需要进行病理组织活检和培养;对于皮肤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如镜检发现假菌丝和粗短菌丝,则可明确诊断,培养阳性的诊断意义不大,但结合镜检可以明确致病菌种;对于着色真菌病、孢子丝菌病和足菌肿等,则需要同时进行病理检查和组织培养,两者有一项阳性即可明确诊断,镜检可做出诊断并可初步确定致病菌,组织培养则可明确致病菌种。组织中找到特殊结构也有诊断意义,如病理发现雪茄小体或星状体可诊断为孢子丝菌病,找到硬壳细胞可诊断为着色真菌病,发现硫磺颗粒可诊断为足菌肿等。对分泌物、痂皮等标本的特殊结构镜检阳性也可做初步诊断,如硫磺颗粒等,但培养时可能存在污染,有一定的假阳性;对未见有特殊结构的标本如分泌物、痂皮等的镜检和培养阳性结果的应用要慎重。取材时应选取皮损或标本中的黑色小点和一些特殊结构,以提高阳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