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表皮痣
2025年08月10日
二十、表皮痣
【概述】
一般认为本病起源于胚胎表皮基底层的多能干细胞。基因镶嵌现象曾被认为可能是引起本病的原因。发病率约为1/ 1000,尽管家族病例有报道,但绝大多数属于偶发。男女发病率相等。
【临床表现】
80%在出生后1年内出现,最常见的皮损表现为沿Blaschko线呈线状排列的有色素沉着的乳头瘤样丘疹或斑块,常无自觉症状。一旦形成,皮损逐渐增厚,表面呈疣状。最常见于躯干、肢端或颈部,大小及分布不定。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根据发病年龄早,临床表现特殊,多为单侧疣状隆起性损害,诊断不难。
2.鉴别诊断 需与线状苔藓、线状扁平苔藓、线状银屑病等区别。本病持续存在,而线状苔藓可消退,同时病理上有疣状和乳头瘤样增生,故可与线状苔藓区别。线状排列的扁平苔藓与银屑病在病理上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可与本病区别。
【治疗原则】
全层厚度手术切除可治愈本病,但如果仅切除表皮层时,常复发。较大范围手术切除时可诱发肥厚性瘢痕或瘢痕疙瘩。外用疗法如糖皮质激素、维A酸、煤焦油、蒽林、氟尿嘧啶、鬼臼毒素都有应用,但疗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