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自序
上卷 死亡文化概论
第一章 绪论:文化和死亡文化
第一节 文化的界定
一、“文化”一词的由来
二、“文化”的三类形态
三、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含义
四、文化的基本特征
五、文化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死亡文化的界定
一、死亡的观念形态
二、死亡的操作形态
三、死亡的实物形态
第三节 地质年代的划分和早期的人类
一、地质年代的划分
二、人类的进化
第四节 人类殡葬的起源
一、人类早期的殡葬意识
二、借助考古学资料认识殡葬起源
第五节 研究死亡文化的意义和方法
一、研究死亡文化的意义
二、研究死亡文化的方法
第二章 原始思维与原始崇拜
第一节 人类思维的三个环节
一、对象认识
二、反思认识
三、综合认识
第二节 原始人的自然崇拜
一、原始崇拜从崇拜自然物开始
二、原始崇拜的特点
第三节 原始人的自我崇拜
一、血崇拜
二、性崇拜
三、鬼魂崇拜
四、祖先崇拜
第四节 原始人的综合崇拜
一、禁忌和巫术
二、献祭和祈祷
三、图腾崇拜
第五节 原始宗教和原始思维
一、原始宗教及其根源
二、原始思维及其特征
三、原始宗教的文化意义
第三章 从原始殡葬看人类早期的死亡文化
第一节 原始时代的文化遗址
一、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第二节 仰韶文化的殡葬
第三节 龙山文化的殡葬
一、异性(即夫妻)合葬墓取代了同姓合葬墓
二、排列有序的氏族公共墓地消失了
三、使用棺木已比较普遍
四、社会的阶级分化日趋严重
五、墓葬布局具有等级次序
六、出现了祭祀埋葬坑
第四节 原始葬式与灵魂认知的关系
一、灵魂观念与葬式的关系
二、氏族血缘关系对原始殡葬的影响
第五节 原始的死亡文化及其殡葬特征
一、原始殡葬都由灵魂(鬼魂)观念支配着
二、氏族社会都有公共墓地
三、原始墓葬都有一个基本的方向
四、原始殡葬都有一个基本的葬式
第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死观
第一节 原始宗教的生死观
第二节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生死观
第三节 老庄及其道家学派的生死观
一、老子的生死观
二、庄子的生死观
第四节 墨子及其墨家学派的生死观
第五节 佛教的生死观
第五章 西欧古代哲学的生死观
第一节 古希腊苏格拉底哲学的生死观
第二节 古希腊伊壁鸠鲁哲学的生死观
第三节 基督教的生死观
一、基督教的由来
二、基督教的生死观
第四节 中西方古代哲学生死观之比较
第六章 15世纪以来西方人文哲学的生死观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潮
第二节 极端主义哲学的生死观
一、个人形态的极端主义生死观
二、民族形态的极端主义(法西斯主义)生死观
第三节 20世纪西方世界生死观的危机
一、毒品泛滥
二、高离婚率
三、自杀风潮
第七章 19世纪以来中国人的生死观
第一节 辛亥革命先烈们的生死观
第二节 “五四”前后中国“新青年”的生死观
第三节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的生死观
第八章 死亡文化学的哲学反思
第一节 西方“文化人类学”对死亡文化学的思考
一、弗雷泽的“人类死亡意识进化的三阶段”论
二、根纳普的生命“通过仪式”模式论
三、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主义”
第二节 中国现代学者对死亡文化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死亡文化的本质
第九章 影响殡葬的六大社会要素
第一节 社会精力
第二节 社会经济
第三节 社会心理
一、永恒心理
二、归宿心理
三、投射心理
四、报恩心理
五、依恋心理
六、炫耀心理
七、攀比心理
八、宣泄心理
九、权力心理
第四节 社会价值观念
一、鬼魂观念
二、永恒观念
三、孝道观念
四、家族观念
五、等级观念
第五节 社会的需要
一、社会心理的需求
二、社会教化的需求
三、社会生活条件的需求
第六节 国家的作用
第十章 社会文明形态对殡葬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文明的界定
一、文明的内涵
二、文明的外延
第二节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概述
一、中国古代农业大社会的由来
二、中国古代农业大社会的“三个大一统”
第三节 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
一、西周时期君、亲合一的宗法制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宗法制
三、宋以后祠堂式家族组织的宗法制
第四节 中国古代社会的偶像崇拜
第五节 中国古代隆丧厚葬的社会根源
一、隆丧厚葬的社会需求
二、隆丧厚葬的社会机制
三、隆丧厚葬之风不能加诸儒家
第六节 西欧古代农业文明对殡葬的影响
一、古希腊、古罗马的殡葬情形
二、西欧中世纪的殡葬情形
第七节 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对殡葬的影响
第八节 中西方古代死亡文化的比较
一、中西方死亡文化的不同点
二、中西方死亡文化的相同点
下卷 死亡文化专论
第十一章 丧礼概述
第一节 “礼”的内涵
一、礼的界定
二、礼的人性根据和社会需要
三、礼和仪、俗的关系
第二节 丧礼的社会意义
第三节 中国古代丧礼的基本特征
一、重孝道
二、明宗法
三、显等级
四、隆丧厚葬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丧礼程序
第一节 初终
第二节 殓
第三节 殡
一、殡的礼仪规定
二、殡期间的悼念活动
三、殡的高潮——辞灵仪式
第四节 出殡
第五节 下葬及葬后礼仪
第十三章 居丧守制
第一节 居丧守制的起源
第二节 居丧守制的行为规范
一、《仪礼》《礼记》诸文献的记载
二、史书、小说等有关居丧的描述
第三节 两汉的居丧守制
一、西汉的居丧守制
二、东汉的居丧守制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居丧守制
第五节 唐以后居丧守制的法制化
第六节 夺情起复
第七节 居丧守制的形式主义化和虚伪化
一、形式主义化
二、虚伪化
第八节 居丧守制的荒废
第十四章 中国民间丧礼及其他
第一节 奔丧
第二节 吊丧
第三节 丧事中的跪拜礼、鞠躬礼
第四节 丧事中的脱帽礼
第五节 与丧葬有关的节日及活动
一、寒食节
二、清明节
三、扫墓
第六节 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
一、丧葬迷信——烧纸钱、纸冥器
二、丧葬禁忌
第十五章 殡葬服饰
第一节 殡葬服饰的起源和意义
一、丧服的起源
二、丧服的意义
三、丧服的特征
第二节 五服
一、斩衰服
二、齐衰服
三、大功服
四、小功服
五、缌麻服
第三节 九族血缘关系图解
第四节 五服制的文化意义
第五节 五服制的起源
第六节 铭旌
第七节 殡葬服饰的颜色
第十六章 殡葬语言
第一节 殡葬语言的意义
第二节 有关死亡的称谓
第三节 谥号
一、谥号的内涵
二、谥号的起源和沿革
三、谥号的意义
四、谥法走向反面
第四节 避讳
一、避讳的类型
二、处理避讳用字的方法
第十七章 坟墓与风水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方位观
一、华夏的地理位置对方位观的影响
二、周代“堂、室”中的方位观
三、方位观与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
第二节 坟墓的起源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坟墓制度
一、公墓、家族墓地和义冢
二、国家对坟墓制度的规定
三、合葬(合墓)
第四节 坟墓的意义
一、给予人们一种归属感
二、满足人对永恒的需求
三、维系代际联系和教化人心
四、显示社会等级,炫耀社会地位
第五节 风水
一、风水术及其起源
二、风水术之荒谬
第十八章 中国皇陵
第一节 陵墓的起源和意义
第二节 中国皇陵
一、秦始皇陵
二、西汉皇陵、东汉皇陵
三、唐皇陵
四、北宋皇陵、南宋皇陵
五、元皇“陵”
六、明皇陵
七、清皇陵:东陵和西陵
第三节 中国皇陵扼要
第十九章 墓碑、墓志铭和庙寝
第一节 墓碑、墓志铭
一、墓碑
二、墓志铭
第二节 西周的宗庙制度
一、立庙
二、祭祖
第三节 秦汉以后的帝王宗庙、陵寝制度
第四节 尊号和庙号
一、尊号
二、庙号
第五节 秦汉以后官员及庶民的宗庙
第二十章 祭祀和人殉、人牲
第一节 祭祀概述
第二节 祭祀的分类
一、三类祭祀对象
二、祭祀方式
第三节 祭祀权的政治化
一、祭祀权
二、祭祀品
第四节 祭祀的意义
一、祭祀的一般意义
二、以血缘关系所形成的祭祀意义
第五节 祭文
第六节 人殉和人牲
一、人殉和人牲概述
二、国外的人殉和人牲
三、中国原始社会的人殉和人牲
四、夏商时期的人殉和人牲
五、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殉和人牲
六、秦汉以后人殉和人牲的最后废止
第二十一章 中国历史上的葬式
第一节 各种葬式
一、土葬
二、悬棺葬
三、塔葬
四、衣冠冢
五、二次葬
六、水葬
七、天葬
八、火葬
第二节 中国火葬的历史
一、中国火葬的渊源
二、唐代以后历朝禁止火葬的方式以及民间火葬禁而不止的现象
三、中国古代火葬的流行及政府禁止的原因
第二十二章 隆丧厚葬和简丧薄葬的对立
第一节 夏商周三代的殡葬风尚
一、夏商和西周的殡葬情况
二、春秋战国的殡葬情况
第二节 两汉隆丧厚葬和简丧薄葬的对立
一、西汉的殡葬情况
二、东汉的殡葬情况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趋简的殡葬习俗
一、魏晋“名士”厌世主义的生死观
二、魏晋“名士”玩世不恭的殡葬观
三、帝王贵戚之家趋简的殡葬观
四、佛教对殡葬礼仪的渗透
第四节 唐以后殡葬礼仪的制式化以及民间的殡葬风俗
一、国家全面制定丧礼——丧礼的制式化
二、唐代殡葬操作的社会化
三、民间的隆丧厚葬
四、民间殡葬活动的娱乐化
第二十三章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殡葬改革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殡葬变化
一、传统的杠业、杠房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与殡葬变化
第二节 1949年后的殡葬改革
一、殡葬改革的内容
二、殡葬改革的两个阶段
三、殡葬改革的成绩
第三节 中国殡葬改革的必要性
一、实行火葬:葬式改革
二、改革土葬:规划墓地
三、改良殡葬礼仪:礼俗改良
第四节 殡葬领域的新元素
一、绿色殡葬
二、惠民殡葬
三、阳光殡葬
四、文明祭扫
五、殡葬教育与死亡教育(图23-10)
第五节 殡葬改革中的法制问题
第六节 构建现代社会的丧礼规范
第二十四章 国家对殡葬的干预及其意义
第一节 国家干预殡葬概述
第二节 古代中国对殡葬的价值导向
一、孝文化导向(明父母子女关系)
二、忠文化导向(明国与家的关系)
三、宗法关系导向(明亲疏关系)
四、社会等级导向(明贵贱关系)
五、维护自然环境的导向(明人和自然的关系)
第三节 古代中国对殡葬礼仪的规范化
第四节 国家干预殡葬的意义
第二十五章 现代中国社会的丧礼程序
第一节 国家的丧礼
一、唁电和唁函
二、下半旗志哀
三、国葬和公葬
第二节 中国社会通行的治丧程序
一、组织治丧班子
二、丧仪料理
三、举行追悼会
四、灵堂布置及人员站列次序
第三节 丧礼及其他
一、哀乐
二、挽幛、挽联、花圈和悼词
三、丧礼服饰
第二十六章 临终关怀、安乐死和遗嘱
第一节 临终关怀
一、临终关怀的起源
二、临终关怀的现状
三、临终关怀的展望
第二节 安乐死
一、安乐死的内涵
二、各国安乐死的现状
三、安乐死的展望
第三节 遗嘱
一、交代国家大事的遗诏、遗疏或遗言
二、事业未成之遗恨
三、希望影响后人的遗训
四、法律上处理遗产的遗嘱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