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大社会的由来

一、中国古代农业大社会的由来

中国古代是一种典型的农业大社会。这里的“古代”是和近、现代相对而言的。15世纪末以来的人类文明有两个最大的变化:其一是哥伦布、麦哲伦的远航逐步将从前呈分散型的世界各民族联系起来,组成了一个网络式的世界文明大舞台。其二是18世纪末叶以来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数万年以来的手工劳作方式,生产效率飞速提高,它同时给我们提供了日渐先进的交通、联络工具,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世界由此变得越来越小。不言而喻,古代社会的两个特点就在于:各民族的文明活动呈相互隔绝状态;手工劳作的生产和联络方式(同时借助畜力、自然力)。

我们的祖先生息繁衍的这块土地是极具独特性的:东面(包括东南)大海环绕;北面大漠横亘;西面(包括西南)群山峻岭连绵,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喜马拉雅山便耸立于此。这里天然地自成一统,域中有黄河、长江、淮河、珠江等几大水系,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这里幅员辽阔,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几乎无所不有,是一个典型的带封闭性的大陆型农业区域。这一独特而优越的地理条件对古代中国逐步演进为一个封闭型的农业经济大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由此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一)农业经济类型

我们的祖先依赖土地,得益于土地,受惠于农业。显然,将土地用于农业比用于渔猎、采集和畜牧业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地域辽阔

这一封闭的农业地理环境很容易形成一个大帝国,中国在秦、汉就已经大体奠定了今天的版图,中央政府对各地实行直接统治。这在古代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即便古罗马帝国也不能与之相比。

(三)人口众多

由于发达的农业和辽阔的地域,因而,人口众多。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前2年)中国人口5959万多(《汉书·地理志》);东汉永寿三年(157年)中国人口5648万多(杜佑《通典》),而公元5世纪时世界人口也不过1亿左右。

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因而社会治理就变得极为困难,即所谓“人多难调,地广难治”。

封闭性的广袤地域、发达的农业、众多的人口、社会治理的困难——这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关键,也是形成中国传统的死亡文化及其殡葬形态“何以如此”的最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