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的起源和意义

第一节 陵墓的起源和意义

自坟出现后,有权势者为显示自己的地位,坟也越堆越高,最终出现了所谓“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十九·渭水》:“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秦始皇陵本称“骊山”,而不称“骊陵”。汉以后各朝沿用汉名,称帝陵,如汉高祖的长陵,唐太宗的昭陵。而且,后世帝王均生前即筑坟墓,如此大的工程,若驾崩后再去办自然是不行的。如秦始皇13岁即位后即建陵,前后用了38年,临死时还未最后完工。《后汉书·明帝纪》:“帝初作寿陵。”《周礼》:生者是不预先准备丧事用物的。

史载,中国最早建陵者是战国中期的赵肃侯。《史记·赵世家》:赵肃侯十五年(前335年)“起寿陵”。寿陵,即帝王生前预筑的陵墓。称“寿”者,取其久远之意,如寿衣寿器之类。此后,君主坟墓曰“陵”,建陵渐成定制,秦惠文王规定“民不得称陵”(《七国考》),“陵”成为帝王坟墓的专用词,因而,战国时“山陵”又喻指帝王。《战国策·秦策五》:范雎对秦相魏穰说:“王(指秦昭襄王)之春秋高,一旦山陵崩,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又《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赵太后爱子)之位……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将何以自托于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称皇帝,建陵,故后世又称“皇陵”。秦汉以后,皇帝建陵成为定制。

对于中国历史上出现帝王陵的社会原因,大约可作如下说明。

中国夏商周三代定鼎中原,依靠的基本力量是本族人。他们既是生产者(农民),对外又是作战的战士,他们分属于本族中不同的大家族管辖。此时,最高统治者的“王”,如夏王、商王或周王为本族人最大的宗子,天下“共主”,但天下并非他一个人所有,也不是他一家族所独有,而属于本族人共有;那些大家族的宗子(同时是本族的君主)分享并世袭在国家中的官职,拥有相当大的政治权力,所谓“世卿世禄”。商王盘庚欲迁都,上层贵族不愿意,盘庚说服他们,其中说道:用人要用旧人,用东西要用新的,从前我先王和诸位祖父祖辈曾同艰苦、共享乐,我世世代代都会记住你们的功劳;我现在要祭礼先王,你们的祖先也会一起受到祭祀。(“人惟求旧,器惟求新。……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最后就是威胁:若不听从,将会受到惩罚(《尚书·盘庚上》)。这里反映出世袭上层贵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是相当有地位的;此外才是联络利益相近的同盟军,如周文王时天下诸侯归顺者“三分有其二”。

战国以后,旧的宗法势力逐渐瓦解,人口自由流动,各诸侯国君主推行变法,四处招揽将相,“世卿世禄”的局面被打破。如孙武曾为吴王阖闾之将,秦孝公从魏国招得商鞅主持变法,李斯曾为秦始皇的丞相……这些人都是孤身前往,听命于一人,以真才实学取官职谋富贵;而旧贵族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诸侯们也开始称“王”称“帝”,权力越来越大,并时常达到不受控制的程度。汉高祖,一介布衣无赖,乘秦末农民大起义登上皇帝宝座,一日于未央宫为其父祝寿,刘邦捧着一杯酒,对老父说:您过去总骂我是“无赖”,不治“产业”,不如二哥。今天,您看我的产业和二哥的相比,谁的更多呢?“殿上群臣皆称万岁,大笑为乐。”(《汉书·高祖本纪下》)皇帝公开以天下为一己之“产业”自刘邦始,而群臣既已接受这一理论并“大笑为乐”,说明其产生自当更早。皇帝“受命于天”,其合法性在“天”,无须“本族人”及其上层贵族的鼎力,所有文臣武将均“受雇于”皇帝。天下既是一己之产业,因而聚天下之财力为自己大修陵墓也就无不当了。

此外,陵墓也有帝王家威慑天下之用心。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刘邦从赵地回长安,丞相萧何正忙着修未央宫,极“壮丽”。刘邦怒,说:“天下汹汹,劳苦数载,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答:“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刘邦转而大喜。既可以宫殿(“阳宅”)之壮丽威慑天下,当然也可以陵墓(“阴宅”)之壮观威慑天下,庶民们望着那壮丽无比的皇陵,自然会自惭形秽而无地自容,遂俯首为顺民。事实上,历代皇陵都被作为推崇皇权的一项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