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谥号的内涵

一、谥号的内涵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或士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一个具有褒贬含义的称号,称为“谥号”。这种制度以及给谥的标准称“谥法”。此后,人们不再呼死者的名字,而以谥号称之,如诸葛亮谥“忠武”,后世称“忠武侯”(故诸葛祠堂曰“武侯祠”,但完整的称呼应为“忠武侯祠”);北宋范仲淹谥“文正”,后世称“范文正公”;岳飞谥“武穆”,后世称“岳武穆”。因而,谥号又叫“易名典”。

中国典籍言谥法以《逸周书·谥法篇》最早,专家考证大约为战国中期作品。其中说:“将葬,乃制作谥。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特征)也;车服,位之章(彰明、显示)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也于己,名生于人。”就是说,品行在于自己,给名号在于别人,受何名号和生前行为相合。《五经通义》云:“谥之言列其所行,身虽死,名长存,故谓谥也。”

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的行为来确定的,它是儒家追求人生“三不朽”生命永恒的一类具体体现。《礼记·檀弓下》载,卫国大夫孔圉卒,其子孔戍向卫灵公请谥,曰:“日月有时,将葬矣,请所以易其名。”卫灵公曰:“昔者卫国凶饥,夫子为粥与国之饿者,是为亦惠乎?昔卫国有难,夫子以其死卫寡人,不亦贞(亦正、忠)乎?夫子听(即主持)卫国之政,修其班制(即次序、等级),社稷不辱,不亦文乎?谥夫子‘贞惠文子’。”对此,《论语·公冶长》中有一段对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是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来解释为什么谥“文”的,大约是他在借题发挥。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古人定谥号的原则并如何理解谥号的。

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它们被赋予特定的含义,用来标志死者生前的德行以及遭遇。下面是一些专用于帝王的谥号:

1.表扬的,例如:

经纬天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文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智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西汉第二任皇帝刘盈,一生柔弱仁慈,谥曰“孝惠帝”。第三任刘恒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谥曰“孝文帝”。经是织布时的纵线,纬是织布时的横线,经、纬喻指某人有治理天下之大才。第四任皇帝刘启平定“七国之乱”,谥曰“孝景帝”。第五任皇帝刘彻对外反击匈奴,开疆辟土;对内实行强权政治,谥曰“孝武帝”等。这些谥号大体上能反映他们一生的政绩。

2.批评的,例如:

乱而不损曰“灵” 去礼远众曰“炀”

杀戮无辜曰“厉” 怙威肆行曰“丑”

西周末有周厉王,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晋灵公,楚国有楚灵王,隋朝有隋炀帝,均被视为“无道昏君”,故谥曰“厉”“灵”“炀”。

3.同情的,例如:

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遭忧曰“愍”

慈仁短折曰“怀”

西汉哀帝,在位7年,26岁而亡,谥“哀”。西晋怀帝,在位七年,匈奴南侵,被俘,受辱而死,年三十,谥“怀”。西晋愍帝,在位四年,亦被匈奴所俘,受辱而死,年十,国亡,谥“愍”。

这里再介绍几个有关谥法的名词。

1.赐谥:周礼,死后待葬的期间给谥号。秦汉以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由有关部门(如礼部)商议给予什么谥号,曰“议谥”;再以皇帝的名义赐予,曰“赐谥”。但古代通信、交通不发达,信息不便,地方官员多葬后才赐谥,如明朝礼部每5年集中给一批人议谥。

2.追谥:给逝去很久的人赐谥。一类是开国皇帝给先祖追谥。如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追谥其高祖父为“德祖玄皇帝”,曾祖父为“懿祖恒皇帝”,祖父为“熙祖裕皇帝”,父亲为“仁祖淳皇帝”,而这些先祖们生前是一些老实农民,并未做过皇帝,不过是朱元璋要抬高自己的先祖,光耀自己的出身而已。二类为追谥已逝去很久的英烈、圣贤以砥砺风俗。两汉以后,各朝都有。如西汉平帝元始元年(1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由“公”到“王”,孔子的谥号上了一个台阶。北宋末抗金名将李纲,死于绍兴十年(1140年),到宋高宗赵构去世后,主战派呼声又起,朝廷才被迫追谥李纲“忠定”。清代谥文天祥为“忠烈公”,此时文天祥已去世四五百年了。

3.加谥:在原来的谥号上加字。如元朝在孔子“文宣王”的谥号上加谥“大成至圣”,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此谥号沿用至明清。

4.改谥:对原有的谥号予以更改。夺谥:又称“削谥”,是撤销谥号。有人考证,改谥和夺谥始于宋,盛于明清。如南宋奸相秦桧,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封建康郡王,死后谥“忠献”。宋宁宗时,抗金呼声起,开禧二年(1206年)追夺秦桧王爵,改谥“谬丑”。不久,抗金之役不利,三年(1207年)十月主战派韩侂胄被杀,主和派复执朝柄,遂于嘉定元年(1208年)复秦桧王爵,赠谥。宝祐二年(1254年),金朝被灭20年后,宋理宗诏命改谥秦桧曰“谬狠”,意指荒谬而狠毒。明朝首辅张居正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任首辅期间,大力推行改革,抑制豪强权贵,卓有成效,死时赠上柱国,谥“文忠”。不久,顽固派上台,废新政,大肆进行报复,张居正被掘墓鞭尸、抄家夺产并夺去谥号,对方借以打击其政治势力。此类夺谥、复谥、改谥的变化都反映了朝廷内不同政治派别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国策的转变。

5.私谥:周制,下大夫以下不得请谥于上,亲族门生故吏为之立谥,曰“私谥”。如春秋柳下谥“惠”,后世称“柳下惠”;东晋陶渊明,颜延年为他作诔文,谥“靖节”,后世称“陶靖节”;北宋学者张载逝,弟子谥其“明诚”,后世呼为“张明诚先生”。不过,后世讲谥多指公谥,私谥曾受到如司马光一类正统的士大夫的抨击。

宋元以后,地方官府有时也给一些人谥号,如“贞节牌坊”之类。这是国家谥法(公谥)的延伸,介乎公谥和私谥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