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明皇陵
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传16帝,历276年。先定都南京,后明成祖迁都北京。除建文帝因“靖难之役”不知所终外,其余14帝均建陵。陵址都是经风水家们反复勘察而定下来的。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最先在安徽凤阳为先父母修“皇陵”,建于1369~1379年,完全是帝王陵寝的规格,神道两侧有石刻30对,其中华表2对、石狮8对、麒麟2对、石马2对、石虎4对、石羊4对、石人8对。后又为祖父、曾祖、高祖建“祖陵”,始于1386年,直到1413年修筑围墙等设施时才算完工。神道前有20对石象生。明中叶淮水泛滥,荡平了祖陵的坟丘,神道石刻也沉入洪泽湖底。1961年洪泽湖水位下降时,南京博物馆对湖底的神道石刻进行了考察,发现20对石刻仍巍然屹立。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座水底皇陵。不过,实为衣冠冢。
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洪武十四年(1381年)开始兴建,次年皇后马氏死,葬入。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死,葬陵东,称“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崩,享71岁,葬入。孝陵直到永乐三年(1305年)明成祖朱棣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才算正式完工,历时25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此后皇陵落户于此。除景帝朱祁钰另葬于北京西郊的金山外,另十三帝均葬在北京天寿山下,史称“明代十三陵”(朱祁钰在位7年,1456年为其兄阴谋推翻,故未被葬入“祖坟”)。它被认为是“万年”“风水之地”。十三陵,以十三座皇陵集中葬在同一陵园内而著称于天下。园陵以北京昌平的天寿山为屏,东、西、北三面群峰矗立,南面则由虎山、莽山作天然门阙,中间是一块方圆40公里的盆地,各皇陵就建在盆地内的小山上。各陵园都依山势而筑有围墙,沿途设有关卡,派兵把守。这里临近明朝的北部边境,因而又有警卫京师的作用。
明皇陵的墓都系堆土成陵,陵顶成圆状,称“宝顶”。
十三陵中,明万历皇帝定陵的地下宫殿现已打开,里面富丽堂皇如宫殿,故人称“地下宫殿”(或地宫),系帝后合葬,已辟为博物馆,供游人参观。崇祯皇帝思陵最小,此时明朝已亡,系亡国之臣们仓促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