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谥法走向反面

四、谥法走向反面

谥法制本来是国家用以表彰德行、英烈,并以此砥砺风气的一类精神工具,在历史上起过很好的作用。但后来也走向了反面,这主要表现在虚谥、滥谥上。虚谥指所谥与其人之行不相称,为虚妄之谥。滥谥则指谥号的字数越来越长,不爱惜谥字,使谥号变得毫无意义。历来,一虚就滥,一滥则虚。

东汉末帝刘协,被逼让位给曹丕,亡国之君,死后谥“献”,史称汉献帝。《正义·谥法解》云:“聪明睿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明明是司马氏集团玩的政治把戏,被逼让位,却偏要谥一个好听的号,自然,谁也不会认真地去对待这个“献”字谥号。唐末帝昭宗,国亡被杀,谥“昭宣光烈孝皇帝”。宋钦宗亡国为俘之君,谥“钦”,谥法:“威仪悉备曰钦”。明朝神宗败国之君,谥“神”,谥法:“民无能名曰神”,即“善不可名”“圣之至形,无形无方”。历朝帝王、将相的谥号都充斥溢美之词,这类做法虽然符合儒家“替圣人讳”传统,但人们也变得对这些溢美之词越来越不相信了。你姑妄谥之,我心不在焉地听之。谥号便逐渐变成一类政治文字游戏。

与此同时,谥号的字数变得越来越长,这是从唐玄宗开始的。唐前期五帝,高祖李渊谥“太武”皇帝,太宗李世民谥“文”皇帝,高宗李治谥“天皇”大帝,中宗谥“孝和”皇帝,睿宗谥“大圣真”皇帝,都只有1~3个字。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天下富庶,国泰民安,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唐朝进入盛世。杜甫《忆昔》诗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洲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便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统治阶级愈益变得骄奢淫逸,开始玩起谥号把戏来,不断给先帝加谥号、改谥号。天宝十三年(753年)改高祖谥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太宗为“文武大圣广大孝”皇帝,高宗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宗为“大和大圣大兴孝”皇帝,都是7个字了。后玄宗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仍7字。肃宗谥为“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9字,又前所未有了。唐德宗即位后,礼仪使颜真卿上疏《请复七圣谥号状》,要求废除滥谥、虚谥,于朝中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最终,滥谥、虚谥派占了上风。唐后期,国运日衰,政治日益黑暗,皇帝的谥号却越玩越长,唐宣宗李忱谥竟达18个字,曰“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好听的字几乎全用上了,不换气还读不过来。

此类滥谥、虚谥成为此后历代帝谥之定式,明朝皇帝的谥号为17字,清朝皇帝的谥号为21字,全是溢美之词。其他郡王、公主、大臣的谥号则被控制在1~3个字,以此尊隆皇权。如明太祖朱元璋初谥“高”皇帝。成祖夺得帝位后,增其为17字;到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增至21字,曰“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清朝诸帝谥号21字,唯清太祖努尔哈赤谥“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25字,为历史上皇帝谥号最长者,简称“高皇帝”。原来清尚未入关前就已学会了玩汉族人这套无聊的谥法把戏了。

从此,谥号就失去了它原来的实际意义,成为虚有其表的一个空壳壳。辛亥革命后,它便被人们抛弃了。

谥法作为一项国家礼制虽被废除,但并非消失得无影无踪,事实上,它仍时常在起作用。如孙中山为秋瑾题词“巾帼英雄”,西子湖畔秋女士之墓及碑至今犹存。毛泽东去世后,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决定冠以“伟大领袖”之名。此外,如称雷锋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等。这些都相当于现代谥号。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去世后,美国人尊之为“国父”,这是现代“洋”谥号。后来,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南京民国政府也呼之曰“国父”。

要传统完全消失是不大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