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的地理位置对方位观的影响

一、华夏的地理位置对方位观的影响

方位,简言之,即方向。古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位观,即对自己所处的方位的理解,其中包括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各方向的含义。

中华文明发源于号称“中原”的黄河中下游平原[1],位于北半球35度左右,中纬度,属温带地区。这里,东边是大海;西边是高原和山脉;北方日照时间短,寒冷而潮湿,是草原或沙漠地带;唯南方温暖,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候,太阳从东南方照射而来。即便夏至时,太阳也只是正对着北回归线23度的地方,离35度的中原还有1000余公里。南方温暖,北方寒冷,故中国历代建房都坐北朝南,以趋暖避寒(南方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有特殊情况,不在此列)。因而,古代中国人对南方的感情较深,而对北方则多少有一些恐怖感。《礼记·檀弓下》:“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孔颖达注:“言葬于国北及北首者,鬼神尚幽暗,往诣幽冥故也。殡时仍南首者,孝子若其生,不忍以神待之也。”将死者葬于城邑的北方,死者的头朝着北方,因为北方是鬼魂要去的地方。同时,华夏居民将墓区建于居住区的北边有悠久的历史,如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就是如此;汉、唐帝陵区亦大体建于长安城的北部。《礼记·檀弓上》孙星衍注:“古者葬于国北。”因为中原地区多刮温暖而湿润的南风,“葬于国北”显然有利于城区内居民的卫生。

不过,新石器早期仰韶文化的墓葬,死者的头基本上是朝西方向,相差不超过20度,只有少数方向有异。它表明,仰韶人认为西方是鬼魂所去的方向。这大约与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

中国古代地图的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具体方位见图17-1。

图17-1 中国古代地图的方位

如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地图就是如此。故中国古代称“江东”为“江左”(长江自九江开始向东北方向流,江东指此段长江以南地区),称甘肃东南一带为“陇右”。《史记·匈奴传上》:“诸左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以东,接秽貉、朝鲜;右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氐羌;而单于直代、云中。各有分地,逐水草而居。”匈奴人受汉文化影响,用的也是这一方位观。

这一地图方位的确定很可能与此相关:华夏人于肥沃富庶的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北方的游牧民族又经常迁入,人口难免不时出现过剩。南方却有广阔的待开发的地区,而首先开发的是江、淮流域,这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多次移民南迁的浪潮。对北方则无开发可能,而只需抵御游牧民族的侵入即可。这一方位观对中原人自然无不方便之处,他只要将地图对着广阔的南方摊开就可以确定方位。此外,还可能与太阳从东南方照射而来且南方炎热相关——让太阳、炎热置于地图的上方也是符合逻辑的。我们现在使用的地图的方位观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与之前正好相反,它是近代从西方引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