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术及其起源
堪舆,又称“相地术”。堪本指“地突也”,指天道;舆本指车厢内坐人的部分,又指地道。又一说,“堪言地高处无不任(包)也。所谓雄也。舆言地下处无不居纳(藏)也。所谓雌也。”(《说文》“堪”“舆”条)引申为以地理之道相地术。后世民间则称为“风水”。
古人很早便在建筑房屋时选择地址,并对居住区周围进行环境选择,如坐北朝南(中国人在北纬地区)、居于台地(免于洪水侵袭)、靠近水源(得饮水之利)、背靠山坡(躲避风寒)、前面河流环绕(便于防御)、土质结实(防止塌陷)等。建城邑时则还要求位置较高以便于防守,城内有水源而不怕围困等。这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出的地理常识,可称为“原始地学”。但这种选择是基于生活、安全、环境景观的美观等考虑,与子孙后代得此“地利”便能兴旺发达、升官发财并无联系。后来,当它与气、阴阳、五行等理论相结合时,作为一门“理论”的风水术便产生了。
按照风水学的说法,地下有一股不断运行的“生气”,人们居住或安葬先人都要逮住此一“生气”,别让它跑掉了。这样,生者就会得风水之利。据此,风水分为“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前者为生者选择最佳之住处,得此地居住就可以门庭兴旺,子孙发达。后者为死者选择最佳的安葬之处,得此地安葬先人则子孙可以得到先人神灵的庇佑,同样得以门庭兴旺、子孙发达。从殡葬文化学意义上谈风水,自然是指阴宅风水。
按晋·郭璞《葬书》言:“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行乎地中而为生气,生气行乎地中而生乎万物。”“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就是说,埋葬死者要寻找和利用“生气”,而“生气”见“风”会飘散,遇“水”则停止。选择葬地时,要找那些不被风直接吹刮的“围合型”地形,以使“生气”不会被吹散,前面还要有横向的水面以使“生气”停止下来,聚集于此,为我所用。故对风水术的准确理解应是:选择四周避风、前有水面之葬地。后世误解,以为“风水宝地”是得了“风”、得了“水”云。
风水在中国历史上大体分为两派:形势派和理气派。清丁芮朴《风水祛惑》:“风水之术,大抵不出形势、方位两家。言形势者,今谓之峦体;言方位者,今谓之理气。唐宋时人,各有宗派授受,自立门户,不相通用。”就是说,形势派风水讲究地形地势、山体的走向,以此寻找所谓“生气”。晋郭璞的《葬书》是其代表作,由于后世风水家奉为经典,故又称《葬经》。这一派的理想地形是:枕山蹬水、左右扶厢、流水前绕、蜿蜒曲折、视线开阔、黄土松软等。比如,《相冢书》云:“山望之如却月或始覆舟,葬之出富贵;如鸡栖,葬之灭门;如连伞,葬之出二千石。”(《增补事类统编》卷六十二)此为形势派之风水方法。
理气派讲究各方位的理气对人的吉凶,它用五行生克、阴阳八卦、九星吉凶、二十四向等学说以定吉凶。比如,历史上的“五音姓利”就是理气派的一支。它将人们的姓氏分为宫、商、角、徵(zhǐ)、羽,所谓五姓,它们的五行属性分别是土(宫)、金(商)、木(角)、火(徵)、水(羽),并对应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在选择宅地和葬地时,必须注意它们的方位、时日的阴阳五行属性,以与五姓相配合。合则吉,不合则凶。《旧唐书·志第二十七·经籍下》中有《五姓宅经》二卷,即言此一择地之术,北宋的皇陵朝向就是根据这一风水学说选择的。
据考证,风水作为一门理论产生于战国末年燕、齐一派方士之中。它将气、阴阳、五行(后又加入八卦)等学说相结合,附会人事,预测吉凶,当时称“阴阳术”。对此,司马迁曾评论曰:“尝窍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司马迁认为,阴阳术使人做事时拘谨太多,畏首畏尾;但它提倡的顺应四季的主张还是对的。可见太史公是站在自然主义的立场上谈论早期的风水术的,并在《史记·日者列传》中描述了一些阴阳先生的事迹。
至两汉,风水术流行于天下,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多信奉之。《汉书·艺文志》列举了阴阳家21家,其著作369篇,并评论道:“阴阳家之流,盖出于羲和(传说为尧舜时的天文官)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拘)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这一评价大体合于司马迁原意。也就是说,阴阳学说本是对的,但被一些“拘者”推向了反面。此“小数”即小技巧,烦琐哲学,不努力去做事(“舍人事”)而一味等待或祈求鬼神赐福(“任鬼神”)。
清乾隆年间由纪昀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中专列有“术数类”,汇编术数著作50种,其中最早的相地著作是《宅经》和《葬书》。《宅经》自称是黄帝所作,故又称《黄帝宅经》。纪昀说:“特方技之流欲神其说,诡题黄帝作耳。”此书便已结合了阴阳五行八卦于一体,估计不会早于战国末期,且多经后人添窜。《葬书》,旧题晋代郭璞著,纪昀经考证表示怀疑,他说:“《周官》冢人墓:大夫之职皆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择地之明证。”并说,《汉书·艺文志》形法家已讲到相宫宅地形对人事的影响,但未讲到相墓术。他引《后汉书·袁安传》:袁安父亲殁,袁安四处择墓地。道逢三书生,指一处墓地,说,如果葬在那里,当世世为上公。袁安听从,故累世盛贵。他说“是其术(相墓术)盛传于东汉以后”,而郭璞只是晋时最有名的相墓专家而已,并认为“是其书自宋始出,其后方技之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不过,可看出相阳宅之书早于相阴宅之书。
据此,学者认为,风水术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阐述在魏晋以后。隋唐五代,风水术继续发展。宋代为风水极盛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代表人物,很多重要的风水著作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尔后,元、明、清相承袭,并无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