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殡葬

一、绿色殡葬

指殡葬活动不破坏自然、不污染环境、不占地或少占地等。现在,中国每年去世者在900万~1000万之间,如果全部火化,骨灰落地安葬,每盒骨灰平均占地3平方米,每亩地安葬200例骨灰(1亩为666平方米),每年也要占地50000亩。长此以往,这也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因而,有人开始尝试推行不占地的骨灰安葬方式,如骨灰海葬、树葬、花坛葬、集体深埋不留坟头等。此即为绿色殡葬,又称为生态殡葬。

(一)骨灰海葬

骨灰撒海(又简称“海葬”)就是将火化后的骨灰撒向大海。这一骨灰安葬的方式,沿海地区无疑具有优势。

1988年广州市殡葬服务公司在全国首开骨灰海葬。当年4月26日上午广州市举行首批426具先人骨灰撒向大海启航仪式。据统计,1991~2000年的十年间,广州市举办骨灰撒海活动26批次,骨灰撒海共5 785例,参加活动的家属近10 900人(《广州市志(1991—2000年)》)

这一方式迅速地推广到其他沿海地区,成为沿海地区尤其是沿海城市的一种比较受欢迎的安葬先人骨灰的方式。如2005年,汕头市澄海区的骨灰海葬占火化总数的67.7%,为广东省之最。(2006年4月29日广东省民政厅长扬华雄在全省殡葬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粤民函〔2006〕192号)

进入21世纪,全国各海岸城市的骨灰海葬方式得到极大推广。应该说,这是中国殡葬领域、殡葬观念的新现象,因为,中国传统观念是讲究“入土为安”的。

中国有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还有众多的岛屿,而东部又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因而推行骨灰海葬无疑具有广阔的前景。

各地对骨灰海葬实现全免费,并给家属提供诸如面包、牛奶、饮用水等简易中餐。后来,具体组织骨灰海葬的各城市民政局,还对参加骨灰海葬的家属,每例补贴1000~2000元不等,以资鼓励。

骨灰海葬了,为了满足家属需要祭祀先人的心理需要,一些城市的殡葬部门建立起了纪念设施,以资家属凭吊(图23-5)。

(二)树葬、花坛葬、集体深埋

树葬指将骨灰埋入树下,或葬入骨灰后在上面植树。花坛葬指葬入骨灰后在上面栽花。因各地风俗习惯及地理条件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树种和花种。骨灰集体深埋指将众多骨灰深埋于地,在上面植树(图23-6)。

由于骨灰树葬、花坛葬、集体深埋的处理方式多不留墓碑,因此,有的殡仪馆就建立“生态安葬纪念墙”,上面按时间顺序记刻上逝者的名字,以供清明时节家属前来凭吊。

(三)公益性骨灰楼

此处指农村的公益性骨灰楼(堂、墙、塔)。农村以乡镇或村为单位建设骨灰楼安置当地去世村民的骨灰。同时,有的地方也建有公益性的骨灰墓地(图23-7)。

图23-5 海葬

图23-6 树葬、花坛葬、集体深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