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宗教的生死观

第一节 原始宗教的生死观

一切宗教(或哲学)的核心问题都是同一的,即生命。其目的在于:超越有限、超越死亡,即所谓“生命永恒”。在原始宗教那里,这一命题就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它是在“灵魂不死”的认知下进行的。文献学和民俗学的资料均表明,灵魂观念在原始时代具有世界性,因而这里所讨论的可视为全人类早期的生死观。

当原始人的自我意识逐步走向清晰,达到一定的程度,他终于能理解“生存”和“死亡”了。这是一个既使人感到振奋、又使人感到害怕的严酷事实:这么多血肉之躯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他们死后又到哪里去了?这使原始人感到迷惑不解。这样,原始人遭遇到了两个“麻烦”:其一,对生命本质的解释,即生命的由来和去向;其二,如何面对死亡。不能解释前者使原始人产生了焦虑,不可抗拒的死亡威胁则导致了恐惧。这一百思不得其解的焦虑和对死亡的高度恐惧可能长达几百年,几千年。尤其是原始人害怕死亡、拒绝死亡,却无法逃避它,这使高贵的精神倍感羞辱而又无可奈何。

灵魂观念产生了!原始人用它解释人的生、老、病、死,生命运动的生生不息,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全部活动。原始人认为,灵魂和主人的身体完全相似,即灵魂因人的高矮胖瘦而具有高矮胖瘦的特征;人死后,灵魂变为鬼魂去了另一世界。直到现代,倘若某人糊涂,人们仍咒之为“丢了魂”。小孩子的灵魂被认为是软弱无力的,这就是半坡人在盛小孩尸体的瓮棺上要凿一个小洞,并葬在居住区内的原因。乌苏里江的赫哲人不埋葬小孩的尸体,他们担心小孩的灵魂会出不来,妨碍其投胎转世,因而他们将小孩的尸体用桦树皮包裹起来挂在树上,是谓“树葬”。

因为有了灵魂观念,从此,原始人变得坦然起来。他们对一切问题都有了一个“圆满”的答案:对他们来说,真正的死亡是不存在的,死亡不过是到另一世界去生活,好像只是换了一个生活环境。如西非的黑人就相信,人死后只是摆脱了形体、改变了住址而已,其余的一切如故。托列斯海峡的土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很快就会到基布(Kibu)这个地方去。他一到那里,就会有一个早死的朋友的鬼魂接待他。在那里,他可以重新结婚,还可以捕鱼打猎。原始民族大都产生了轮回转世的观念。这显然可以满足人们希望死后还能重返人间的愿望,它是超越死亡的更具体形态。同时,这也帮助人们解释了越来越多的鬼魂最后究竟都到哪里去了,而新生人的灵魂又是从何而来这类问题。这就像自然界的水是在供我们循环使用,永不枯竭一样,这些思想与原始的自然观一起,给原始人提供了“世界有序性”的一整套解释。

正像人也会发怒、具有各种情感一样,鬼魂也被设想为可能因一丁点儿事情而发怒,并可能由于孤独而来寻找活人做伴,从而危害活人。它们看不见、摸不着,这更增加了恐惧感。如喀麦隆的班纳人认为,不管死者在生前多么善良,只要一断气,他的鬼魂便只想做坏事。澳大利亚的土人相信,人的鬼魂,特别是新死者的鬼魂是十分可怜而可怕的,它们常常怀着敌意、经常处于愤怒状态,随时准备以最小的借口向活人发泄自己的愤怒。北美的印弟安塔拉胡马尔人则认为,死者的鬼魂很孤独,渴望找自己的亲属做伴侣。于是,它会来找亲属,让他们也赶快死掉,做自己的伴侣。诸如此类的认识,又使原始人极为恐惧鬼魂,害怕它们将疾病、死亡降临到自己头上,危害自己的家庭。于是,殡葬、祭祀、巫术等就成了安抚、讨好或驱赶鬼魂的重要方式,并进而促进了死亡文化的发展。

许多有关原始人灵魂观念的通俗书籍上,总是以不经意的态度谈到,原始人无知,不能正确地理解精神和躯体的关系,因而产生了灵魂观念。好像他们比原始人懂得更多,可是,他们恰恰忘记了在灵魂观念上最重要的东西:灵魂观念乃是人类第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第一个哲学形态,也正是灵魂观念给人类提供了第一条通往超越死亡之路,并为后世一切死亡哲学准备了一个基本命题“生命永恒”。

死亡文化的“实用性”从一开始就被原始人正确地把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