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塔葬

三、塔葬

塔,佛塔的简称。佛塔起源于印度,梵语为“穴卒堵波”(Stūpa),晋、南朝宋时译经时造为“塔”字(见晋·葛洪《字苑》、南朝·梁·顾野王《玉篇》等书)。

佛塔用以收藏僧人“舍利”。舍(shè)利,也称舍利子。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珠状的东西,佛教徒视为佛祖灵魂所在,奉为神圣之物。后来也指德行较高的僧人火化烧剩的骨头。僧人行火葬,一般僧人的骨灰有时也安放于塔中,是谓“塔葬”。有时也将高僧遗体予以脱水、风干、涂上香料等防腐处理后葬入塔中。清代黄宗羲《张仁庵墓志铭》:“甲辰七月三日,卒于庆云,年六十五。是年十一月,塔全身于皋亭之盆月坞。”这里,“塔全身”指全身葬于塔中。河南省登封县少林寺内的塔林即历代高僧的塔式葬墓穴,为现存我国塔葬最集中之处。

唐代,佛教余风犹盛,皇室成员亦有兴塔葬者。《旧唐书·姜公辅传》载:建中四年(783年),唐德宗避叛军出长安,途中唐安公主死,皇帝之长女,素为钟爱,德宗说:“唐安夭亡,不欲于此为茔垅,宜令造一砖塔安置,功费甚微……”这也是全尸葬于塔中。

后来,佛塔也用于收藏经卷、佛像、法器(行佛事的用具)等。佛塔是寺院建筑的一部分,但也有独立建塔的。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盛行,佛塔遍布中国各地,现存较著名的有河南登封县嵩山寺塔、少林寺的塔林(内存自唐至清千余间的砖石墓塔220多座)、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开封祐国寺塔(俗称开封铁塔)、江苏镇江的金山寺塔、西藏白居塔(江孜县境内)、云南大理三塔(大塔16层、两小塔均10层,为少见的偶数层塔)、北京香山碧云寺内的金刚宝座塔(孙中山的衣冠曾封葬于此)等。嵩山寺塔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城西北5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内,始建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塔高40余米,15层,平面呈12角形,历1400余年仍巍然屹立于崇山峻岭之中。

塔多为单层,如5、7、9、11、13层,绝少有双层的,这是受中国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数文化的影响:阳为刚健,阴为柔弱。如大雁塔最初是唐高宗李治按玄奘提议,为安置由印度带回的经像而建,五层。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倒毁。武则天及王公贵族施钱重建,改为10层。后又遭兵火之灾,毁去3层,尚存7层。后唐明宗长兴年间(930~933年)重建,就是现在所看到的7层。武则天乃女中枭雄,她将塔建成10层,是有意与体现“男尊女卑”的“数文化”作对。

陕西省扶风县北有著名的法门寺,并附有塔。唐代时,此塔藏有“佛骨”,传为释迦牟尼手指舍利,唐代诸帝从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起,到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的140年间先后六次“迎佛骨”(约每隔30年1次),即迎回长城皇宫内祭祀。元和十三年(818年),唐宪宗遣使迎佛骨回京师,于宫中供奉3日;然后轮流送往各寺供奉,长安的王公大臣、庶民百姓争相瞻奉施舍者络绎不绝,有为此倾家荡产而唯恐不及者。刑部侍郎(侍郎相当于今副部长)韩愈因上表反对迎佛骨而触怒了皇帝,几乎被杀,亏裴度等人劝谏,才免一死,但被贬往潮州为刺史。1987年2月修复法门寺砖塔时,无意中发现了塔基底下的地宫,出土了共计889件稀世文物,其中包括金银器皿121组,佛指骨舍利4枚,一件四面十二环的鎏金禅杖,形体大而制作精美,为高僧所用,在佛教等级上最高。此地宫自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年)正月初四封闭以来,一直未开启过。现已辟为博物馆,对外开放。

现在,西藏如达赖、班禅一类高僧去世后,遗体经过防腐处理后(有时还涂金身)全身葬于专建的塔中,为中国现在所仅见的塔葬方式。

民间阴阳家也将塔引申为镇邪之物。湖南省沅江县,因洞庭湖时常涨水,清乾隆年间地方人士曾建两塔,据传是师傅和徒弟各建一塔,以镇湖怪。后师傅所建已倒,徒弟所建之塔至今仍存。

塔也称“浮屠”。民间有俗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即人们若捐资建塔,被认为是积善心于佛,将会得到报答,若救人一命,则其功德胜过建7层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