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大社会的“三个大一统”
社会难于治理,其表现或后果就是各地的纷争、分裂乃至战乱。欲达成社会治理之目的,就必须具备足以抑制离心力或足以维系向心力的社会力量,这便产生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社会治理工程,即“三个大一统”。
(一)政治大一统
我们常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很容易给人以误导,以为此前的中国一直是分裂的。撇开中国疆域的不断扩充不论,在秦始皇以前,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统一过中国。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恒相交错,因而,“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真实含义只是在于:秦始皇建立起了高度中央集权形式的统一国家,即: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地方(郡、县)政府,直接任命和撤换地方长官,废除了夏商周以来中央和地方高度分权的较松散的封建制(亦称“分封制”)的统一国家形式(它类似邦联制)。秦始皇开创的政治制度为后世所继承,它带来的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庞大的古代农业帝国。皇权神圣,至高无上,各级官吏依次对上负责,最后对皇帝一人负责,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政治等级系统。这就是政治大一统。
(二)意识形态大一统
意识形态上,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以来,儒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推行天下。学习儒学可以入仕,光耀门第,荫及子孙,因而天下读书人风从之,儒学遂成为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其他学说受到冷落,乃至作为“异端”被排斥,明清尤甚。这就是意识形态大一统。
(三)经济大一统
指自秦汉以来国家从上到下提倡并推行“重农抑(工)商”政策,带强制性地使整个社会经济稳定在农业上。如汉初,“高祖(刘邦)乃令贾人不衣丝乘牛,重租税以困之。”(《史记·高祖本纪》)这一政策延续到清末。
经济大一统提供物质基础的保障,政治大一统是统率机构,它和教化、规范人的意识大一统形成文、武两手(所谓“文武之道”),三者又构成一个大系统,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而又难于治理的古代中国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治理。可以说,一切能调动的社会因素全调动起来了。(这促进了中国政治哲学的发达,“三代”典籍多论及此;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派别的最高命题亦是社会治理,各家主张不一,如司马迁《论六家之要旨》云:“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至西汉武帝时终归于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