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社会等级,炫耀社会地位

四、显示社会等级,炫耀社会地位

坟墓是死亡文化中最能显示社会等级、炫耀社会地位的一类形式。中国古代国家历来以此显尊卑,奖功勋,以推动形成以国家为社会之中心、官吏为天下之楷模的政治格局和价值导向。如两汉时期,重臣死后被赐予葬于帝陵之侧是莫大的荣耀。如反击匈奴卓有功勋的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去世后均葬于汉武帝茂陵之侧,坟堆高耸而显赫。霍坟修得如祁连山形状,墓周围装饰有各种石人石兽(现收集陈列的有石牛、伏虎、卧马、人与熊、马踏匈奴等石雕十余件,均造型生动,线条流畅),以纪念其战功。各朝也对不同等级者作了坟高的规定,所谓“尊尊”“显尊卑”是也,巍巍的帝陵就更是威仪天下了。富家翁则以财力显哀荣于乡里。以上这些因素推动了中国民间隆丧厚葬风气的形成。

《礼记·月令》:“(孟冬十月)饬丧纪,辨衣裳,审棺椁之厚薄,茔丘垅之大小、高卑、厚薄之度,贵贱之等级。”即整饬丧事的规格,备办衣裳,察看棺椁的厚薄、墓域的大小和坟墓的高低等情况是否符合贵贱等级。虽然这多少有些后人修改的痕迹,但反映了国家很早便将等级制度用于墓葬上了。

“隆丧厚葬”,一为丧礼之隆,二为坟墓之峻。丧礼热闹于一时,坟墓存留于万世,因而中国人对此更具热情。如历代帝陵、公侯将相等墓,其坟之巍峨、墓前陈列和培葬物之丰厚,令现代人均为之咋舌。古代生产力落后,要置办如此多的财富于丧葬上,该要动用多少劳动力。如秦始皇修自己的陵墓,就动用了72万余人,而当时全国人口也不过2000万多一点。

可以说,中国人深藏着一种奇特而浓烈的“依恋祖坟”的心理情结。

至少从“工业革命”以来,和平时期的政治家们总是以“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类的口号来吸引和安抚民众,并以历年本国社会经济增长的百分比来证明自己的执政是成功的。而在自然经济的古代社会,由于手工劳作的农业大体为简单循环,故上一口号不成立,因而,“子孙兴旺发达”“生当封侯、死当庙祭”以及“祖坟依恋”之类的人生期望就成为吸引和安抚民众最恰当不过的口号了。再加上政治家有意无意地予以鼓吹,并上升到“孝道”高度以督导人们用心去做,久之则成为中国民众人生追求之心理定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