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影响后人的遗训

三、希望影响后人的遗训

前人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有美德,有学识,是一笔精神财富,恒希望传诸后人,影响后人,造福后人,古称“遗训”。遗训即前人留下或死者生前所说的有教育意义的话,它属于“文化”的范畴。中国古代遗训甚丰,下面略举几事说明之。

扬王孙深感西汉末社会风气之奢侈,隆丧厚葬之糜财,而且厚葬导致“掘墓”,因而临终嘱其子,自己死后实行“裸葬”,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将以矫世也”;“厚葬无益于死者”,又费钱财,妨碍生者的生活,实在没有意义。并说,裹以布帛,口含珠玉,装以棺椁,再予以密封,“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指自然)”;我现在实行裸葬,马上就归“真宅”,是一回事,而且来得更直接(《汉书·扬王孙传》)。扬王孙先生是盛行隆丧厚葬的西汉社会中提倡简丧薄葬第一人,故其事迹被载入《汉书》。应该说,他的道家殡葬观对于现在推行殡葬改革尤其是火葬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后汉书·樊宏传》载:“(樊)宏为人谦柔畏惧,不求苟进。常戒其子曰:‘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吾非不喜荣势也,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诫也。得身全己,岂不乐哉!’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每次办事都非常勤恳认真,朝会前都亲自写奏本,再誊正,毁掉草稿。由于他的谦让和认真精神,“宗族染其化,未尝犯法。帝(汉光武帝刘秀)甚重之。”皇帝见他年纪大了,要他骑小马晚一点参加朝会,他仍然是那么认真。樊宏病重,刘秀亲自去看望,留宿在他家,问他还有什么要求,他说:我对国家没有什么贡献却享有高位(光禄大夫,封寿张侯),已经很满足了,只是担心我的子孙不能保全美德,使我在九泉之下感到惭愧。我死后,愿归葬故乡。并遗嘱“薄葬”,只要一副棺材就行了,其他“一无所用”,与“夫人同坟异葬”。建武二十七年(51年)卒。刘秀很受感动,将他的遗书给百官看,说:我如果不遵照他的遗嘱办,就不能彰显他的美德,而且我死以后,也要像他这么办。(“今不顺寿张侯意,无以彰其德。且吾万岁之后,欲以为式。”)并且亲自为樊宏送葬,为他的去世哀悼不已。这里,樊宏对子孙的嘱咐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家教式遗嘱”,告诫子孙不要贪“不义”之财,窍“苟进”之位,而是要勤勤恳恳地工作,以免“富贵盈溢”而“未有能(善)终”,伤身家性命云。刘秀的处理方式显然有褒扬忠厚、提倡简丧薄葬节俭之风的用意。

北宋名臣包拯有著名的《家训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包拯希望自己的子孙若有做官者不可犯贪赃罪,否则,生不得归本家,死不得葬入祖坟之中。显然他希望子孙不要坏了包氏家族“为政清廉”之英名。

聂荣臻的骨灰埋在八宝山,示留坟头,上植一棵松柏,一块木牌上写有其遗言:“喜松柏之气概,念四化之早成。”这也可视为他希望以此影响中国殡葬改革的遗愿,古称“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