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思维及其特征

二、原始思维及其特征

所谓原始思维,即原始人所遵循的思维方式,以及所达到的思维水平。当然,我们只能通过他们制造的物质产品(如生产和生活用具、墓葬物、艺术品)或精神产品(如原始宗教)以及他们的亲属制度和婚姻规则来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通过这些“产品”,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原始人思维的特征,及其思维已达到的程度。我们根据前述的原始宗教,讨论包含于其中的原始思维。

我们看到,原始思维是肤浅的,贫乏的,缺乏深度和广度,具有以下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

(一)以形象思维为主

根据发展心理学,人类思维分为三个层次:行为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行为思维是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或活动表现出来的思维,这在一些高等动物(如狗、狐、猩猩)那里非常典型,它们在寻食、求偶、避敌、抚育后代等行为中明显地表现出了一些思维活动。形象思维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思维,如人们的模仿行为,艺术活动主要就是通过形象思维进行的。逻辑思维则是通过抽象的概念推理(概念、判断、推理)表现出来的思维,如三段论、归纳和演绎、证明、反驳。科学研究主要是依赖逻辑思维。发展心理学对思维成长过程的研究发现,儿童的思维能力是依次形成的:出生至两三岁是行为思维阶段(又称“感觉动作思维阶段”);三至六七岁是形象思维阶段(又称“具体形象或表象思维阶段”);六七岁至十四五岁是逻辑思维阶段(又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原始人已从动物中独立出来了,但毕竟是人类的幼儿期,他们在原始宗教中大量地表现为形象思维,重类比(或比附)、模拟、联想、顿悟,尤其是“拟人化观念”盛行,少逻辑推理。例如,将人类的情感比附给万物,万物就全成了精灵;将人呼出的气息、人的影子、流出的血和人的生命相联系,于是产生了灵魂观念;将鬼魂想象得很可怕,于是在行巫术时就将身体涂得古里古怪,像想象中的鬼魂,或想象鬼见到后会感到害怕等。这些都是形象思维的表现,就像现代的儿童仍然爱将太阳说成“太阳公公”;他们想吓唬大人时,通常做法是两手将嘴唇向两边拉开,眼睛眯成一条线,然后说:“呀,鬼来了!”原始宗教的杂乱无章不止在于原始人的经验贫乏,更在于他们的思维本身就是不严谨的。

13世纪基督教神学家、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拉提出有关上帝存在的“和谐论证明”:整个宇宙、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都表现得那么的和谐,秩序井然;那么,这个“秩序又是谁安置的呢?”如果没有一个最高的智慧者,试问谁又能办得到呢?他的这一证明具有很强的形式逻辑思维的特征,比粗鄙的武断“神就是存在的”论断更具有说服力,已远远超出了原始宗教中的原始思维水平。

(二)以类比、模拟为主要行为方式

这集中地反映在原始宗教的巫术、祭祀、祈祷等活动之中。如巫术的跳神、降鬼驱魔,用各种方式进行舞蹈以讨好鬼神;又如将生者的情感、嗜好(如喜听好话)理解为鬼神的情感、嗜好,等等。这些行为均源于模拟、类比的认知方式,即“将人比神”——原始人想象这些方式可以通神。现代的“数字巫术”(以8为“发财”)也是基于这一认知方式的行为产物。

原始思维的模拟、类比的行为方式由原始的认知方式所决定,而原始的认知方式则由原始人的形象思维所决定。这样,原始人便将“神”“人”统一起来了,而神是人的无限延伸。

(三)以崇拜为主要倾向

可以说,整个原始宗教中贯穿着一条基本线索,那就是“崇拜”,而崇拜的心理基础主要是软弱及其恐惧。可以说,这是人类获得智慧后的“报应”。心理学表明,痴人是不知道恐惧的,如俗语云“聋子不怕雷”。

通过崇拜,原始人在精神上变得强大了。他们认定,只要自己遵循神的“意旨”,就可以获得庇佑,获得力量,就像基督教徒的祈祷词:“主啊,给我力量吧!”人类时常有软弱的时候,也就经常需要通过某些方式重新获得力量,人类的崇拜便是获得力量的一种精神方式。原始崇拜便是原始人的这一最早尝试。同时,通过对神的崇拜等,原始人还找到了使自己和自然保持一致的途径。比如,原始人不滥杀一些野兽,不无故互相残杀,在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原始人崇拜一切,从自然对象、自身到自己所创造的通神术,均源于为求生存而企图战胜“恐惧”的理性冲动,以克服自己的不足,并于其中建立起生存的希望。在这里,恐惧和希望并存。有恐惧就有发展,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随着原始思维的增长,原始宗教的发展,杂乱的精灵和鬼神不断地被淘汰,逐渐系统化;原始思维由此从感觉直观到象征喻义、从具体到抽象而不断升华,这是人类智慧成长的轨迹。

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国家的出现,原始宗教逐步演变为国家或民族宗教(从多神教发展为一神教),进而演变为世界宗教,即愈益完备了宗教的上述四个条件。不过,这已经超出本章的讨论范围,因此不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