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幛、挽联、花圈和悼词

二、挽幛、挽联、花圈和悼词

挽幛、挽联、花圈均为灵堂中不可缺少之物,意在烘托气氛;而追思逝者的悼词则在总结逝者一生之功绩与美德,为其画下人生的句号。

1.挽幛:即旧时“幛子”,指作为庆贺吊唁用的整幅布帛,题字或缀字于上以悬之,故分为贺幛和挽幛。挽幛即作为吊唁用的整幅布帛,上书哀悼文字。“幛”的含义更突出“整幅”布帛。

挽幛多横挂,也有竖挂的,故又可分横挽幛和竖挽幛。横挽幛横挂于灵堂正上方,点明丧礼的主题。大小可视灵堂而定,做到醒目即可。竖挂时,单幛或双幛,上书悼念性文字,双幛时,右边为上幛,左边为下幛。挽幛双幅时,其含义相当于挽联。

2.挽联:哀挽死者的对联,一般为上下两联,根据逝者的生平、成绩和美德,乃至他的去世对后人的影响等拟制,上下联之间要求对仗工整。

挽联由挽歌词演化而来,并与对联有相当关系,但其确切起源已不可考。据考证,中国现知最早的一副春联被认为是唐末五代时的后蜀国君孟昶所作:春节时他写有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贴在宫门口,后世过春节时多效法,于是产生了喜庆春联。唐诗中律诗(五律七律)尤讲求对仗,人们只要将这些对仗手法用于丧礼就成了挽联,因而大体上似可认定挽联习俗起源于唐宋间。

挽联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历代有不少精品,既有哀伤之作,亦有嬉笑怒骂之作。如一位老年女教师去世后,其灵堂正前方两侧挂着一副大型挽联,上挽为:“为女孝,为妻贤,作母慈祥典范常为桑梓颂;”下挽为:“是师严,是友益,为人忠厚品德堪作后人师。”这里歌颂了她在家是“孝女、贤妻和慈母”,处世是“严师、益友和忠厚人”,并点明其职业是人民教师。上下联对得也很工整。袁世凯死,国人痛恨,于是有写挽联责骂者,王闿运送挽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表面上是讲人民和国家都不要分南北东西,里面却隐含着“民国总统”有南北之见,真“不是东西”!

与挽联相关的有花圈和祭幛上的小挽条。小挽条分两上、下两条:右边为上挽,写“某某某千古”之类;左边为下挽,写赠送者的单位和姓名。挽条多只具有人情性质。

3.花圈:为圆形或椭圆形,多以竹条为筋,饰以白色和诸彩色纸,并点缀各色纸花,左、右各一挽条,上挽写逝者“千古”之类,下挽写赠送者的单位及个人姓名。花圈意在烘托气氛,不过,由于它上面装饰有各色彩纸花,故不如说它起了冲淡悲哀气氛的作用。现在,殡仪馆都有花圈出租,这可以帮助逝者家人降低丧葬费用。

4.悼词:指在为死者举行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话(或文章),内容大体包括死者的姓名、籍贯、死亡原因及时间、享年、生平简介、成就和品德等。一般由较有威望或地位者宣读。国葬的悼词,在中国习惯上由继位者宣读。

悼词由古代的祭文演变而来。但是,悼词指追悼会上的文词,而祭文的外延较宽,既可在追悼会上使用(当时祭死者),也可于很多年以后使用(追祭死者)。同时,古祭文用文言文,著名的如欧阳修《祭石曼卿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五四”以后兴白话文,祭文多由白话文写成,后世的一些纪念文章也可视为古代追祭之文,如1956年毛泽东的《纪念孙中山先生》。

挽幛是点明丧礼的主题。挽联和悼词重在突出逝者生前的功绩和美德,以激励后人,属儒家教化的一部分。悼词尤如此,而且悼词容量更大,也更容易多溢美之词。近些年由于社会风气不佳,而悼词中尽褒美之言,故民间有“找好人,看悼词”之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