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对殡葬的影响
这里的“近代”指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以来的500年,尤其是18世纪下半期“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年。西欧人通过广泛的对外工商业经济活动及科学技术确立了在世界各国中的物质优势,并借人文主义运动对“人性”“人权”“民主”“自由”等意识形态的强力鼓吹,逐步建立起了一个截然异于中世纪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后来,这一文明被传播到北美和日本。今天,我们称这些国家为所谓“工业发达国家”,诸如英、法、德、意、美、日、加拿大等国。
资本主义主张“个人本位”,即以个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重个人,重现世生活,重实际效益,反对宗教的来世许诺和繁文缛节。这是一个新的世俗文化的价值观。
从前家庭对个人的约束最大限度地被解除,人们四处奔波,大举淘金,实践发财梦想,浩瀚的海洋和崇山峻岭不再成为障碍。繁忙而剧烈的经济竞争(国内的、国际的)显然不允许也不鼓励社会过于醉心于殡葬。
近代以来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科学精神”。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如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文化学乃至死亡学以及它们的分支学科的纷纷建立,使西欧人能以一种现代人的“科学眼光”来看待死亡,进而理解古往今来的各民族的丧葬礼仪。在这方面文化人类学的建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更进一步淡化了社会对于殡葬的热情。
上帝的决定性地位衰落了,人们不再寄希望于来世、天堂,金钱成了人们新的“上帝”。基督教自人文主义运动以来虽然遭受了极大的冲击,不再成为一种国家学说,但是,“灵魂平等”“灵魂需要安静”等传统心理依然存在,它们仍在影响殡葬,并不支持隆丧厚葬。据介绍,现代西方人的丧事气氛极为肃穆、安静,认为是怕惊动死者(的灵魂)。老妻送老夫,老妻即使非常伤心,在殡仪馆的丧礼上也只是嘤嘤啜泣,绝无号啕大哭现象,因为灵魂需要安静。号啕大哭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西方社会工作的兴起对殡葬的社会化起了很好的作用。各家庭遭遇丧事,不再是各自操办,而是由殡仪馆“一条龙”全部包干。殡葬以死者为中心,不似中国人的丧事那样大肆喧哗,虚张声势。殡仪车接送尸体时,其他车辆多主动让道,并鸣喇叭以示对死者离去的哀悼,而中国人迄今若遇上殡仪车,还被认为是一件“晦气”的事情。根本的问题在于两者(价值)观念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