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永恒观念

二、永恒观念

永恒观念是在永恒心理(或渴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类清晰的系统的意识认知。它明确地表达了人们的这类愿望:希望自己、自己所崇敬的人或事件永远不逝,或声名永存。永恒心理与人类同在,但永恒观念的形态却随各时代、各民族的变化而不同。

最早的永恒观念是原始人以“灵魂不死”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它是人类追求永恒、不朽的初步理论尝试,是一次伟大的精神创造。它构成了原始人精神世界的支柱,帮助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战胜了孤独和空虚感。舍此,原始人的心理难以平衡,会出现心理饥饿,进而还可能导致社会混乱。“轮回转世”也是灵魂不死的产物,它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并为文明时代的许多宗教所接受,如佛教。

历史上,一切宗教都包含系统的永恒学说。它告诉人们什么是永恒,如何追求并达到永恒,因此也可以说,宗教就是一类在“神”的名义下向人们灌输永恒以及达到这一永恒的道路的学说。人类就这样在“神”的名义下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外部生活中去。

儒家学说将永恒移到地上。可以说,它是对殷商以来的鬼神学说的一次理论反叛。孔子本人是一位对永恒的汲汲追求者,所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但他的永恒学说“三不朽”是世俗的、非神的、入世主义的,它教导人们将自己生命的永恒性融入自己民族、社会乃至人类的无限延伸之中。由于儒家重家族、重孝道,因而对子孙后嗣尤其看重,也就是将自己生命的永恒性融入本血缘的无限延伸之中,断绝血缘被认为是“大不孝”,于是有古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4]。前者维系了一个民族或社会,后者则维系了一个家庭(及家族)。中国人对待钱财的态度有句格言,曰:“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是说,他们从没有视钱财为不朽。当然,这丝毫也不影响中国人对物质财富的渴望和追求。

此外,中国历史上还有一小群由民间知识分子组成的炼丹、求仙群体,如西晋葛洪炼丹,八仙传说,以及宫廷帝王和王公勋戚们对长生不老的渴求。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西游记》中,妖怪们争相要吃唐僧肉,就是由于认为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永生的渴望。

任何时候,超越死亡都构成死亡文化的灵魂;而永恒观念就是超越死亡的理论表现。在任何死亡观中,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有关对“永恒”的理解,它具体地支配着人们的殡葬行为,并影响到人们全部的生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