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庙号
中国古代的皇帝死后,一般都有两个称号:一是谥号,二是庙号。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西周是单独立庙)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一般是追尊为某祖、某宗,以确定、显扬其在皇室宗族系列中的地位。谥号写在神主上,庙号则指整个庙的名号。东汉改独立的“昭穆之庙”为太庙内“同堂异室”制,除始祖有太庙外,后继诸帝均在太庙内辟一室(理解上似可称“室号”),但习惯上仍称“庙号”。
据认为,庙号始于殷商,如殷王太甲称太宗,太戌称中宗,武丁称高宗等。汉承其制,惠帝尊刘邦庙为太祖庙,景帝尊文帝庙为太宗庙,宣帝尊武帝庙为世宗庙。以后历代皇帝均有庙号。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和治平天下有殊勋的君主多称“祖”,其余继位者均称“宗”。如汉代诸帝的庙号;又如李渊创唐,称“高祖”,其后有太宗、高宗、中宗、玄宗等;赵匡胤建宋称“宋太祖”,其后有太宗、仁宗、英宗、神宗等;元代成吉思汗称“太祖”,忽必烈复称“世祖”,因为他是入主中原建元朝的开创者;明代朱元璋称“太祖”,朱棣复称“成祖”(初称太宗,至嘉靖时改为成祖),因为他发动了“靖难之役”(即从侄儿惠文帝手上夺得皇权),又迁都北京,有“再造”明帝国之功。清努尔哈赤称“太祖”,顺治因“入关定鼎,奄宅区夏”之功,称“世祖”;康熙帝又称“圣祖”,因他削平“三藩”,使“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故清有“三祖”,为从前各朝所无。
过世的皇帝有了这么多称号,用起来就有讲究了。古人在庄重场合,称先帝时,一般要全号,即在庙号之后连称谥号。如李渊全号为“高祖武皇帝”,其中“高祖”为庙号,“武”为谥号;李世民全称为“太宗文皇帝”,其中,“太宗”为庙号,“文”为谥号。
唐以前称先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隋文帝、隋炀帝之类。唐以后,谥号加长,称说不便,因而多称庙号。如唐高祖、唐太宗之类。明清则习惯称年号,这是由于明清时一代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称说起来更为方便。如嘉庆皇帝、康熙皇帝,“嘉庆”“康熙”均为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