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考古学区分各时代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人们使用的工具。
在未发现金属以前,人类曾在漫长的岁月中使用石头(包括一些树枝、蚌壳等)作工具,根据石头加工程度的不同又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所谓旧石器,又称打制石器,是将较大的石块打碎,然后选取其中锋利者当作工具。其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如北京猿人就经常用脉石英作工具。其制作方法如下:先将一块较大的脉石英放在一块石砧上,然后以另一砾石作锤,不断地垂直砸击,脉石英就会剥落出许多长而薄、一端有锋利刃口的凿状小石片来。蓝田人也用脉石英加工工具,不过,制作方法及效率远落后于北京人。
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在考古学上被称为“旧石器时代”,它从猿人开始,至少延续了两三百万年,一直到距今1万年左右。这类石器加工的行为,反映了此时原始人具有的理解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能力。迄今为止,还尚未发现有任何动物能加工石头,制造石器工具。原始人就是凭借这些简陋的工具奔走于山林溪涧,从事采集、狩猎、捕鱼等活动。在中国,保存较完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蓝田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等。这里的“遗址”,指保存了较多较好的原始人生活遗存物的场所,因而它们在考古学上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如前述,人类的殡葬起源于距今约10万~4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也就是说,原始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进化,思维认知达到相当高度以后才产生殡葬行为的。在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丁村人、许家窑人等遗迹中,至今尚未找到有埋葬死者的考古证据;最早的殡葬发现是距今1.8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遗迹。
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基本上依赖自然界而生存,这一经济形态和动物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决定了此时的原始人具有较大的游动性,就像后世的游牧民族一样。同时,原始人的物质条件极为匮乏,这样,他们的殡葬行为也必然是简单的,有时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他们住在何处,便将死者埋葬在那里,迁徙时也不可能将尸体一块迁走。殡葬方式及礼仪也是简单的,比如葬式、染色、简单的随葬品等,它们反映了原始人的死亡观。正是它们,构成了后世繁杂的殡葬礼仪。
从早期的尼安德特人到晚期智人的山顶洞人,期间大约有四五万年,原始人的殡葬行为大体相沿如故,无很大改变。原始殡葬的初步发展、殡葬礼仪的初步系统化是在新石器时代。此时,原始的定居农业已经出现,并成为人们主要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