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生死观

第五节 佛教的生死观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出生于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南部),其原名为乔达摩·悉达多。生卒年代约为公元前564~前485年,和孔子同时代人,略长于孔子。其父为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他被立为太子,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过着优裕的生活,准备将来继承王位。当时印度分裂,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恒河流域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迦毗罗卫甚小,东西60余公里,南北相距80公里,但土地肥沃,河流纵横,农业极为发达。

释迦牟尼长大后,看到生老病死等现象,感到生命短暂,悲伤良多。为寻找世界的真理,解脱人生的苦难,他29岁时离家出走,四处寻访名师大家,历多年均无结果。最后据说35岁那年在菩提树下苦苦思索,终于觉悟成佛(“佛”意为觉悟者)。尔后传教45年,足迹遍布恒河流域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大受欢迎,有弟子500人,有名的“大弟子”(贤人)10人。这和孔子的“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的盛况颇可媲美。佛教在印度流传了1500多年,公元12世纪在印度本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印度教的兴起。

佛教在公元1世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佛教的原始教义是教人们斩断一切尘缘,包括血缘关系淡薄、不事官府等。这与中国的以家族(家庭)为核心的国家——宗法社会组织结构以及“以孝治天下”的文化传统大相背离,故一开始就遭到冷遇。同时,此时中国民间的世俗风气还非常强烈,因而佛教在当时未能传播开来。2世纪末以后,中国陷于战乱,天下分崩,生灵涂炭,佛教于4~5世纪的南北朝获得大发展,并逐步传入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一带。佛教今天仍然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是一种出世主义(和儒家积极的入世主义正相反)。它从纯个人的角度寻找人生苦难的根源,并提出了解脱个人苦难、寻求生命永恒的道路。佛教以“苦”为哲学出发点,指出人生有“八苦”:一曰“生苦”,如婴儿出世时的第一声就是哭,其声音即为“苦哇,苦哇”;二曰“老苦”;三曰“病苦”;四曰“死苦”;五曰“怨憎会苦”,即不得不与所憎恶的人在一起;六曰“爱别离苦”,即不得不与所喜爱的人相分离;七曰“求不得苦”,即欲望得不到满足;八曰“五阴盛苦”,或“五盛阴苦”,“五阴”即“五蕴”,佛教称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其中盛满着各种身心痛苦,此处实际是指上述各类苦的集合体。《大涅槃经》第十二:“何等名为五盛阴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在佛教看来,人生就是一个“苦海”,即所谓“苦海无边”。(后语为“回头是岸”,意指放弃欲望便离开了苦海。)

苦难的原因是“三毒”:“贪”(贪婪)、“嗔”(怒)、“痴”(愚昧)。

一切宗教的核心问题是“生命问题”,佛教也不例外。佛教的最高理想或人生的归宿或解脱是:“涅槃”(即成佛)。佛教从未给“涅槃”下过定义,只是用一些语言描述它(大约像道家的“道”一样,凡至大无外的真理就属于无法描述的对象),其大意是摆脱了“生死轮回”后所获得的一种(精神)生命的永恒状态;在那里,一切痛苦和烦恼已彻底断灭了(因而佛教典籍中,通常用“涅槃”喻指僧人的死亡)。按照道家的思维方式,“涅槃”就相当于无我、无欲、无识、无是非因而无烦恼、无痛苦的最佳精神状态,即所谓“出神入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统而称之为“佛老”或“释道”,就因为二者的基本精神大体是相通的。

为达到这一状态,佛教有一整套修行工夫,如民间所熟知的“六根清净”就是主要的方式之一。“六根”为眼、耳、鼻、舌、身、意(意念),即人们的五大感觉官能和意识。佛教认为,正是它们给人惹来了无穷的烦恼和痛苦。“六根清净”就是劝导人们节制欲望,不要有过多的非分之想;而“坐禅”则被作为达成这一清净的主要的修行方法(又叫“入禅”“入定”)。

佛教焚化尸体就源于对肉体、感官的鄙视乃至厌恶,因为它们是妨碍人们过一种清净无欲的空寂淡泊的生活——精神的“涅槃”境界的障碍,但高僧经焚烧后的骨头称为“舍利子”被保存下来,供信徒们瞻仰。

佛教的生命观代表了一种典型的宗教死亡哲学,它将生命、生存的砝码放在“死”上,这样,一切的“生”都只是为“死”做准备、做功课;生只是暂时的,死才是永恒的;但死又不是纯粹的死,而是一种“永恒的生”。

大体上,佛教是古印度社会分裂、人们生存痛苦的苦难时期的宗教。人们希望摆脱痛苦而又无能为力,所谓“无力回天”,于是转向纯心灵的“自我解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