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皇陵:东陵和西陵

七、清皇陵:东陵和西陵

清朝系中国东北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王朝。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各部落,号“后金”。因北宋时金人屡攻宋,汉族人非常崇敬岳飞,痛恨金国(民间艺人说书时称“金狗”),故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乘李自成攻入北京推翻明王朝之际的混乱,清兵由吴三桂引导入关,攻占北京,同年定都北京。至1912年宣统皇帝宣布退位,传12帝,历276年。

入关前,努尔哈赤的先祖陵在辽宁省新宾县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葬有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伯父、叔父及其妻室,称“永陵”。努尔哈赤的“福陵”在沈阳东郊,皇太极“昭陵”在沈阳北郊,均系帝后合葬,堆土为陵。合称“盛京三陵”。不过,永陵规模很小,只因祖以子贵才称“陵”的。规模最大,现保存最完整的是昭陵,因处沈阳北郊,故又称“北陵”。顺治帝时,满清入关,才有了“东陵”和“西陵”。

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的昌瑞山下,在北京以东200多公里,故称东陵。《大清一统志》描述:“山脉自太行逶迤而来,重冈叠阜,凤翥龙蟠,一峰柱芴,状如华盖。前有金星峰,后有分水岭,诸山耸峙环抱。左有鲶鱼关,马兰峪尽西朝,俨然左辅;右有宽佃峪,黄花山皆东向,俨然右弼。千山万壑,回环朝拱,左右雨水,分流夹绕,俱泄于龙虎峪。”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尤其是帝王之家的风水观,无非是取朝廷文武群臣前后左右拱卫、气势显赫龙凤呈祥等政治结构在地貌上的比拟性延伸,“一峰柱芴、状如华盖”代表皇帝的独尊,国家的生存及防守又离不开土地、山水,俱聚于皇帝的“龙虎峪”矣。

东陵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26公里,地跨遵化、蓟县、密云等县,占地面积之广阔居中国历代皇陵之首,在世界上也是罕见。东陵的总门户是大红门,红墙迄逦,肃穆典雅,门前有“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石牌。前方矗立着高大雄伟的一座石牌坊,全部用汉白玉卯榫装配而成,上面雕满了各种纹饰,其中以“云龙戏珠”“双狮滚绣球”以及旋子点金大彩画为最精彩,是清朝石雕艺术之代表作。主体建筑是顺治皇帝的“孝陵”,规模最大最雄伟。围绕着孝陵,东有皇后的孝东陵,康熙皇帝的“景陵”和景妃陵、双妃陵,同治皇帝的“惠陵”和惠妃陵,以及顺治皇帝之母的昭西陵;西有乾隆皇帝的“裕陵”和裕妃陵,咸丰皇帝的“定陵”和定西陵(慈安太后)、定东陵(慈禧太后)、定妃陵。总计有5座皇陵、15座皇后陵,还埋葬有妃、嫔、福晋、格格等150多人。各陵又自成体系。后一皇陵在先帝陵左右摆开,均南向,但后陵则在帝陵之东,这无疑也是遵方位观精心安排的。

清末民初,国运大衰,帝国主义分子、军阀、土匪以及护陵大臣对东陵进行了大肆掠夺和破坏,不几年时间,17万株松柏被砍伐罄尽。1928年军阀孙殿英竟动用军队、工兵和炸药盗墓,全面洗劫了乾隆裕陵和慈禧太后定东陵的地下宫殿,陪葬品被洗劫一空。至此东陵残破不堪,建国后,政府拨专款几经修缮恢复,现已对游人开放。

清西陵在河北易县的泰宁山,因地在北京之西,故称“西陵”。最先选中这里的是雍正皇帝。此时,东陵已葬顺治、康熙两位皇帝,雍正嫌那里的风水仍不够理想,便遣人四处找地,于是有了西陵这块“万年吉地”。

清陵开创于雍正八年(1730年),到1915年最后建成崇陵为止,前后经营将近200年。西陵的主神道长5里,短于东陵。形制皆同于东陵,但总体规模小于东陵。它以雍正皇帝的泰陵为中心,西南有嘉庆皇帝的昌陵,道光皇帝的慕陵;东南是光绪皇帝的崇陵,共葬有4位皇帝。此外,有9位皇后、27位妃子及6位亲王公主的陵园,形成清代入关后的第二个皇陵群。珍妃、瑾妃及朝臣梁鼎芬、赵秉钧的墓陪葬在光绪皇帝的崇陵。

按中国宗法制的祖坟原则,一般是“子随父葬,祖辈衍继”,但雍正皇帝不随父(康熙帝)、祖(顺治帝)而另辟西陵。对此,说法颇多。一说乾隆有“父子不葬一地之诏”;另说雍正帝系篡位,不敢见祖宗于地下,但传闻野史,不可为凭。

自有西陵后,清代皇帝选择陵区有“父在东陵,子在西陵”的所谓“兆域之制”。如雍正在西陵,乾隆在东陵,嘉庆在西陵,但道光也在西陵;此后连续是咸丰在东陵、同治也在东陵,好像要摆平似的;再后,光绪在西陵。不过,这种父子分葬东西之陵并不像很严格的制度。

西陵完整地保留了一整套皇陵建筑群,为研究清代建筑艺术提供了极好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