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隆丧厚葬

四、隆丧厚葬

由于丧事是综合显示生者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一个机会),而中国社会的环境又允许、放任这类消费,因而历代都有隆丧厚葬之习俗,久之遂演变成传统;或者说,中国社会只要有几十年的太平,就有可能走向隆丧厚葬。

如前所述,隆丧厚葬与儒家有关系,但不能归结为为儒家所提倡。绝不能简单地认为要提倡简丧薄葬就必须反对儒家学说。儒家“重生”,重生则重教化,“送死”也是为了重生,因而对丧礼历来极为重视,丧礼繁多,为同时代世界其他各国所不及,但它和隆丧厚葬没有必然联系,这已在上卷讨论过了。中国古代的丧礼是包含着最复杂的社会含义并最具条理化的一整套操作规则,现存最早的见于西周“三礼”,后世各朝虽各有损益,民间亦有变通,但基本精神未曾改变。相反,佛教、基督教等重视灵魂,鄙视肉体,故丧礼多从简。

丧礼在任何社会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有价值的。人们不能像扔一条死狗一样地对待死者,这样会导致社会的精神分裂。但是,丧礼在中国社会经常会失去度,成为一类极端的形式主义,为形式而形式。这无疑是需要改革的。

【注释】

[1]五经:儒家的五部经典,《诗经》《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后来,增加了《春秋左传》《春秋穀梁传》《周礼》《礼记》,还加上《论语》《孟子》《孝经》《尔雅》,统称为“十三经”。其中,《春秋公羊传》《春秋左传》《春秋穀梁传》称为“春秋三传”;《仪礼》《周礼》《礼记》称为“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