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恒心理
永恒心理即人希望自己永存的一类渴望,它源于人类生命激情的冲动。人是具有非常清晰的反思意识的动物,当反思到自己的有限性时,人便与本身生命的激情(即无限性冲动)发生了矛盾。理性要求进入无限,达到无限,于是便在人们的心灵中输入了“永恒”的心理程序。
从哲学逻辑上,生死之间、冥冥之际乃是一个理性不可进入的领域,迄今为止,谁也没有真正见到过灵魂(以及鬼怪之类),因而它是虚构的。但是,人类的此类经验总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提供无限多的此类经验,而即使是无限的个别经验也不能否认另一类个别事物可能是存在的。换言之,经验只能证明某物的存在,而不能证明某物的不存在。正是由于理性的这一“死角”,使人们的生命永恒的“渴望”有了一块“理性的”安生之地,人们在内心深处完全可以说:灵魂、来世虽然是不可证实的,但也同样不可证伪!经验确实拿不出它“不存在”的材料,既然是不存在,又到哪里去拿证据呢?
原始宗教的灵魂学说是人类追求生命永恒的最初尝试,它所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类心理情感。因而,在这里更重要的是信仰而不是理性。原始人就是在这一心态驱使下安置尸体的,并于其中寄托了对生命永恒的厚望。原始人的永恒心理一直在人类的心理中涌动,并世代传递,它作为一类心理定势已深入人类下意识的心理结构之中。从任何民族的社会文化中,土著人的或现代人的,我们都可以大量地发现渴望生命永恒的篇章。比如,儒家重功名、重荣誉,其“三不朽”就是通过建功立业使个人达到生命永恒的一种形态;基督教则通过上帝来满足人们的永恒心理。
此外,子孙被认为是个人生命的延伸,作为自己生命永恒的寄托物,它使个人有限的生命通过这一延伸而达到永恒。中国古代人则尤重子孙、重家族,中国人所具有的极深沉的眷爱子孙的民族心理,恐怕是世界其他民族很难企及的。
在人类历史上,对生命的永恒渴望曾驱使多少人狂热地求仙问道,寻访灵芝仙草,炼制仙丹,以图长生不老,位列仙班,与天地同在。
凡夫俗子们则追求尸体的不朽,尸体经防腐处理、重殓、棺椁盛葬,陵墓巍峨,石碑高耸;现代人则还用水泥、钢筋做墓,力图坚固永存,以便后人世世瞻仰,凡从此地经过的人莫不知道:“这里躺的是我哩!”
永恒心理构成整个死亡文化最原始的心理基础,死亡文化的本质“超越死亡”就是这一心理的意识化。在这一心理驱使下,意识进行了定向操作,人类才得以建立死亡文化,以及进行相应的殡葬操作,以图实现永恒,诸如不死、灵魂不灭或死后不被忘却,如此等。
继而,永恒心理还构成所有宗教最重要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