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扫墓

三、扫墓

商、西周以前,祭祀祖先在宗庙进行,宗庙离住宅不远,以示先人神灵与生者常在。而且,此类祭祀频繁,并不限于某个节日,如有事要出远门,也去家庙中祭祀先人,以示辞行。南唐后主李煜有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他被北宋俘虏,要被带往北方,于是“辞庙”。

春秋以前,有墓无坟,故无墓祭。此后,墓上起坟渐兴,于是有了墓祭,扫墓即墓祭。

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又称“上冢”。东汉时,每月的月中、月底,以及每年的二十四节、伏日、腊日都是上坟的日子。礼仪繁多,劳民伤财,后世不相沿。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正式下令定寒食节上坟,成为“常式”。后来又逐渐让位于清明节上坟扫墓。

扫,《说文》作“埽”,扫除尘秽。古代人上坟时除带祭品外,还要带扫帚之类工具修理坟地、除草等,故“扫”又转义为“祭祀”。《辞源》:“扫……祭扫坟墓。”《清通礼》:“寒食及霜降节,拜扫扩茔,届期素服谒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可见古人祭坟是要带工具的,并以此使“扫墓”成了祭祀先人的代名词。

现代人扫墓,多半不再带工具,整理坟地亦就近雇人,公墓中则有专人管理。学校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也属纯祭奠。因不理解“扫”字含义,小学生听说要去扫墓,回家后带扫帚前往者屡有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