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思维的三个环节

第一节 人类思维的三个环节

人类思维的三个环节,在这里,指人类思维在“思维的形式指向”时的三步递进。由于它具有世界普遍性,因而提出来讨论。

人(类)高于动物的关键在于人具有更复杂的智力结构,这一结构的展开给人带来了一种“智慧”,即对事物更为高深的理解能力。所以,即便一个婴儿的当下表现不如一只成熟的动物,但婴儿具有更丰富的潜在内容,其内容的展开将使人很快地超出动物。该智力结构是在距今300万年左右的漫长岁月中,人类作为一大“类”而逐步获得的;但这一智慧“结构”作为尔后时代的每一“个体”则具有先天性(遗传)。当然,个人智慧能力的现实获得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即外部的反复刺激才能完成。这二者是统一的:前者是可能性,后者是现实性。倘若根本不具备可能性,任何实践和教导都将无济于事,就像我们不能教会猪过人的生活一样。

人类所认识的对象(“客体”)虽然千差万别,纷纭复杂,但按它们和人(“主体”)的关系亲疏则可以划分为三类:外部对象、自我对象、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象。三者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依次展开,由此构成人类认识活动发展的一般形式(或模式),即认识的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直接的外部对象,即呈现于我们眼前的他物或他人。

第二个环节是自我,即通过对象反思自己(的存在、价值等)。

第三个环节是外部对象和自我的关系,即将二者综合起来,理解到自己和对象的关系,并能从对象中找到自己或从自己中发现对象,以此实现自我(愿望、价值等)。

这三个环节,可称之为认识的对象过程、反思过程和综合过程,它们分别产生人的对象意识、反思意识和综合意识。这一认识形式(模式)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均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凡认识运动在形式上无不沿着这三个环节反复展开,改变的只是认识过程中的具体内容、规模等。

由于幼儿的认识活动被认为是从零开始的,且受社会因素的干扰最少,因此,我们就以此为对象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