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陵扼要

第三节 中国皇陵扼要

皇陵在中国延续达2000余年,世界绝无仅有。它不仅为研究中国古代死亡文化尤其是坟墓葬式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而且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以及雕塑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并由此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帝陵无制”,皇陵修筑的规模及奢俭也就带有随意性。皇陵历来反映了国运的盛衰,如汉、唐皇陵和两宋皇陵之间有天壤之别,清皇陵也比明皇陵更显雄姿和力度。清代全盛的康乾时期,疆域北至贝加尔湖,东到库页岛,西至中亚,堪与盛唐媲美;而明代北部始终只能以长城为边境,终朝忙于应付边患,大修长城,只是说比北宋稍强。历来,一个国家的威力最直接地是通过它在世界中的地位来显示的。

同时,皇陵还反映了皇帝本人对生活的态度、嗜好。如清皇陵中,极重奢华当推慈禧太后的定东陵;而最俭朴的则为道光帝的慕陵:陵园垣墙既未挂灰,也不涂红,陵园神道上没有华表、碑楼、石象生、方城和明楼,这在皇陵中是不多见的。据史载,道光帝生平确实非常俭朴,这恰好反映了历代帝王生前的生活作风的差别。

地宫是尘世生活的反映,历代皇陵的地宫(即藏灵柩处)大体模仿了皇宫制度,极尽宏丽堂皇,多有陪葬物,以图于另一世界也能过奢华生活,故曰“地下宫殿”。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统治者最上层所享受的生活水平,以及他们所信奉的生活方式。同时,陵墓的地面建筑及神道石象生等均取偶数,讲究对仗工整,与宫廷生活相同。

总之,皇陵构成了中国古代隆丧厚葬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间的隆丧厚葬起了示范作用。

中国皇陵地宫上的封土形式大约经历了三种变化过程:秦汉时期,封土为陵,以方上为主,即在帝陵的地宫之上层层夯土,筑成一个下大上小的方锥体,因其上部是方形平顶,故名曰“方上”,如秦始皇陵的陵顶就最典型。唯汉文帝凿山建陵为特例。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因山为陵”的筑坟方式,即利用山峰作为陵墓的坟头,凿山为陵,在唐太宗昭陵以后的唐代帝陵列为制度。明清时又恢复堆土为陵,但陵顶由方形改为圆形,称“宝顶”,周围再砌以砖壁,上砌女墙,谓“宝城”。(宋代也属堆土为陵,但陵顶与汉陵同,都是方形。)从明孝陵起,改为圆形。明朝多圆形,清朝多长圆形(参见《中国文化史三百题》)。

中国最后的陵墓为孙中山先生的“中山陵”。孙中山先生1912年年初辞去临时大总统,一次于南京紫金山打猎时到此,见风景优美,便说,希望去世后葬此。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于北京,暂厝于北京西山。1927年春蒋介石定都南京,1929年将孙中山灵柩迎葬于此,场面极为隆重,史称“奉安大典”。不过,借称“陵”,是指其墓地山势的宏伟以及人们对他的敬重,与古代皇陵不是一回事。

【注释】

[1]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五代石敬瑭在契丹扶植下建立后晋时割让给契丹的十六个州,即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等州。相当于以今北京市和山西大同市为中心,东至河北遵化,北迄长城,西界山西神池,南至天津市海河以北、河北河间、保定市及山西繁峙、宁武一线以北地区。(参见《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