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的传入与殡葬变化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与殡葬变化

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以“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轰开了“闭关锁国”的古老中国的大门。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的“五口通商”,中国5个沿海城市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各辟出租界给英国人作为通商口岸。随后,各西方列强蜂拥而入,大肆瓜分中国领土,逐步将势力范围深入到中国腹地。他们以“文明”“民主”的绅士派头在中国“昂视阔步”,使素以“老大帝国”自负的中国人顿有自愧弗如之汗颜。于是,中国遂起而效法。与此同时,西方近代文化包括殡葬服务方式也传入中国,其中对中国殡葬领域影响较大的是殡仪馆、火葬场和公墓的建立。它们使丧事办理走向社会化,并推动了中国火葬葬式的重新兴起。

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的社会工作逐渐兴起。在工业集中、人口稠密的城市再像古代农业时代那样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办理丧事并土葬愈益成为不可能。于是,负责替丧家接运遗体、安排殡葬礼仪及安葬事项的殡仪馆、公墓和火葬场便产生了,以求实现殡葬管理的科学和卫生。这样,生产走向社会化的同时,殡葬活动也逐步摆脱了旧式的一家一户的独立操作,而进入了社会化操作时期。而且,它与新的葬式(火葬)相联系。传入中国后,它们首先兴起于租界内,后逐渐推广开来。

上海开风气之先。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以来,寓居上海的外侨逐年增多,为解决死有所葬的问题(洋人大体无死后回葬故乡之俗),1844年出现了第一个由外侨(英国人)开办的公共墓地——山东路外国公墓。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由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最初的殡葬服务(公墓)场所。1863年,英租界工部局又置地辟八仙桥公墓。

为了管理这些外侨公墓和办理外侨土葬申请手续,1866年2月(同治四年十二月)英租界工部局在卫生处设公墓股。这是在上海租借地内出现的第一个殡葬行业的行政管理机构,殡葬管理关系隶属租界内的工部局卫生处,内容侧重于卫生管理。

19世纪末,美国人韦伦斯在上海设立“松茂洋行”,专理外侨殡殓。由于收费甚高,当时中国人无人问津。这是由洋人经营的第一家殡仪馆。

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殡葬管理隶属国民党市政府卫生局。到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市政府在江湾开辟新市区,市长对“卫生局”规定的职事中有“承担国人所办公墓的行政管理”一项。当时由卫生局直接领导的有市立第一公墓(江湾公墓)、市立万国公墓。这一时期,同国民党市政府鼎立的殡葬管理机构有英租界的工部局卫生处公墓股、法租界公董局的殡葬管理机构(由法驻沪领事馆领导)。三家各自为政,互不相属。这是近代中国政府直接管理殡葬的开始。

1931年,南昌人陶醒予(家瑶)以恢复中华传统礼仪为号召,创办中国殡仪馆,这是中国人开设的第一家殡仪馆。

关于火葬,由于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此前它受到禁止。自西方文化传入,火葬又被从外输入。1927年,在上海英租界工部局开办的静安寺公墓的火葬处安装了上海的第一只煤气火葬炉。这是上海第一处现代意义上的火葬场。(引自上海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编《上海民政史·殡葬部分》讨论稿,系该处关维常老先生提供。)

在殡葬礼仪上,袁世凯政府于1912年8月17日发布民国《礼制》,规定丧礼为脱帽三鞠躬。尔后历代政府的官方丧礼均遵从之。如1929年南京政府行“奉安大典”迎孙中山先生灵柩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安葬,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去世,丧礼中均用三鞠躬礼。在我国民间,对丧事中急于推行鞠躬礼的做法,大多数人一时还难以接受,甚至有人强烈反对,故民间现仍多用叩头礼。

以上做法对推动中国的殡葬改革起了很好的先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