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悬棺葬
2025年09月26日
二、悬棺葬
悬棺葬,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奇特的葬俗。据史料和考古发现,我国湘、鄂、赣、皖、浙、闽、两广、黔、川以及陕西等省及台湾地区的山区都有过悬棺葬的习俗。国外,越南、菲律宾、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太平洋群岛也有悬棺葬分布,因而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研究课题。国内外著述讨论甚多,国内陈明芳女士著《中国悬棺葬》,1992年出版,全书28万字,对悬棺葬作了系统的探讨,是该方面最详实的著作。
悬棺葬的葬地都选在面临江河湖海的绝壁高崖上,在悬崖峭壁上打洞钉木桩,将棺木置入木桩上;或将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悬崖洞之中。其葬具有两类:一类为一般棺材;另一类为船棺,长度为2~3米,宽约半米多,形体似一只船,分为头、尾和舱3部分,头尾翘起,舱为棺柩,安放尸体。
对悬棺葬的文化解释不一。其中有人认为,这与这些居民的临水生活条件相关。此外,尸体放在悬崖绝壁的高处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防止人、兽的侵扰;人们可能还以为“弥高者以为至孝”,还相信把悬棺置于岩上,“子孙高显”,万事趋吉。这些民族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让祖先的灵魂来保佑、降福于他们。
悬棺葬的时间起源已不可考,只知道延续时间达数千年之久,最近的也有几百年。因为悬棺葬的居民文明较落后,很少有可资研究的文字,其悬棺葬实物也由于年代久远而腐烂了,因而未发现陪葬品,或陪葬品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