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元皇“陵”
蒙古草原的孛儿只斤氏族首领铁木真,率部经十余年征战,于1206年统一了蒙古各部落,被推为全蒙古的大汗,尊为成吉思汗。蒙古人先后灭(西)辽、金、西夏、南宋,建立起人类文明史上空前绝后的庞大帝国。元世祖忽必烈改元称帝,后入主中原,于1271年建立元朝,都大都(今北京),传11帝,历98年。
据梁甫《蒙古丧葬习俗种种》上说:早期的蒙古人流行“天葬”,即亲属将尸体置于山顶或山谷,3日后族人前去察看,以尸体被鸟兽食尽为吉利,谓死者已升天;反之,则认为死者生前罪孽深重,还须另行宗教仪式以超度。
此外,蒙古人也有土葬习俗。一般有两种葬法:一种是深葬,不留坟头,填平土坑为限,然后再以马踏平。帝后们便取此一葬式。帝后死后,一般用一整段香楠木纵向剖开,就中挖凿人形槽,其深浅大小以容尸为限。然后将尸体装入,二木合一,外用黄金箍四道紧束固定。墓穴甚深,而且挖出的土要求成方块不碎,并按先后次序排放,待棺木下葬后,再依次回填,余土远弃,不起坟头,久难寻觅。另一种是起坟头,坟前立一门式木架,坟头上安置木板,板上放一鹿头作为祭品,蒙古贵族和酋长多采用这一葬法(参见蔡希勤《中国墓葬文化》第180页,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年)。明初学者叶子奇《草木子》卷四载:“国制不起坟垅,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子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之。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呜之处,则知葬所矣。”既不起坟,又对葬地保密,即所谓“密葬”,这与蒙古人早期的游牧生活习性相关。蒙古人入主中原后,迅速汉化,然其丧葬方面仍保持原有的习俗。因此,元朝诸帝死后究竟葬于何处,史书无详细记载,后人也不得而知。严格地说,并无真正意义上的“皇陵”。
成吉思汗陵,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席连镇东南15公里处,有高大的坟堆和颇为宏伟的地面建筑,成陵历来史无记载,系后人附会。可能源于成吉思汗遗下的“八白室”,即八个白色毡帐,它曾作为成吉思汗陵墓象征经常迁徙,最后定于此。成吉思汗究竟葬于何处,各书所载不一,均无确凿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