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全面制定丧礼——丧礼的制式化

一、国家全面制定丧礼——丧礼的制式化

唐以后各朝制礼,尤其是唐、宋、明、清朝制礼最为严格,国家直接干预殡葬也为从前各朝所不及。《大唐开元礼》是中国古代礼制之集大成,礼不仅规定了各级官员的行为准则,而且全面地干预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殡葬礼仪。此后,殡葬渐趋制式化,各级官员严格地遵照国家规定的制度,按死者生前的官职,或死者子孙的官职办殡葬,违者必究,并将为父母居丧三年法制化。“儒家精神”和“制式化”,这是唐以后殡葬的基本特征,并对后世礼制影响深远。

唐建立后的100余年间佛教虽然还相当兴盛,但它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比重在逐步下降,僧徒们操作的丧礼中仍然贯穿着儒家精神。总之,唐代以后儒家权威开始全面恢复,并为后世各朝所效法。

《大唐开元礼》以后,有《北宋政和礼》《明孝慈录》《大明集礼》和《清通礼》,是为“四大礼制”,其中的“凶礼”部分是国家所颁定的殡葬操作的法律文件。对此,我们还可参阅唐以后各“正史”的《礼志》部分,其中对皇帝、皇后、皇太后、亲王到各级官吏、庶民的殡葬操作程式和等级均有详细规定,皇家亦很少有违反的情况。

唐玄宗开元初宰相姚崇,遗命子孙薄葬,并戒骄戒奢。他说:“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并认为这样做只会败坏家业;并表明自己的反佛观点:“夫释家(即佛教)之本法,为苍生之大弊……吾亡后必不得为此法。”即他表示自己不信佛,子孙也不要用这一套给自己办丧事。但当时佛事颇盛,“若未能全依正道,须顺俗情”。即就在断七内请僧人随便念一点经,此后就不要再搞了。同时他也对道教办丧事持鄙视态度,并嘱咐子孙:死后也像自己一样从简办丧事(《旧唐书·姚崇传》)。这大约是唐代高级官员公开蔑视佛教之始,他以儒家的丧礼为“正道”,那么释、道则可以理解为“邪道”了。表明士人集团已开始对佛教不满,并且不忌讳“死亡”之事,为父的居然嘱咐子孙以后如何办丧事。

唐中后期,韩愈首倡公开反佛。他是打着复兴儒家传统的旗帜反佛的:佛者“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并说,“高祖(即李渊)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识见不远,不能深究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时弊,其事遂止。臣尝恨焉!”(《旧唐书·韩愈传》)韩愈说,唐初李渊时就想除佛,由于朝臣不赞成而止。如此观之,李渊很早就看出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了。

此后,佛教愈益受到中国士人阶层的抵制而逐渐失势。后世虽仍有佛教,但只是作为中国民间信仰的一种补充形式,僧人虽仍参与丧事,但丧礼的基本原则已融入儒家精神。这些与从前均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北宋初,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令开封府:“禁丧葬之家不得用道、释威仪及装束异色人物前引。”(《宋史·礼志二十八·士庶人丧礼》)这是国家公开禁止道教和佛教参与丧事;“装束异色人物”可能是杂耍一类,戴上各色假面具送殡为“前引”,以助热闹。大约是这些东西均有伤“孝道”,于是禁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