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含义
2025年09月26日
三、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含义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另有一番含义。“文”,本意指彩色交错,或纹理、花纹。《说文》:“文,错画也。”《易经·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孙星衍解释说,仓颉根据鸟兽之迹造字,依类象形,故谓之文。这样,“文”引申为文字、文辞的含义。文字、文辞是用来宣传圣王天地之道的,于是,“文”又被儒家进一步界定为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制定并一脉相传的礼乐、典章制度及伦理、价值观念体系。孔子就是以这一“文”的继承者宣扬者自居的。《论语·子罕》中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即“文王武王那些圣人已经去世了,这‘文’的传递不就靠我了吗?”)至于“文”的其他引申含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化”历来就指变化、改变、教化。
这样,在古代,“文化”一词的含义就非常清楚了,它指“文治教化”,即用一整套的礼乐典章制度和人文学说去教化人、改变人,从而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它属于国家施政的一类手段、方式,即所谓“文治”。在中国古代政治学说中,文治与武功相对应,两手交替使用,实现社会治理,所谓“文武之道”。《礼记·祭法》中说:“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汉代刘向的《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汉代荀悦的《申鉴·政体》中说:“宣文教以彰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晋代束广微的《补亡诗》中说的“文化内辑,武功外悠”,都是这一个意思(今日“文化教育”一词便由此而来)。
从上述比较可知,“文化”一词,中国传统的含义和西方的含义根本上是相近的,即都是用一些精神规范去教化人、规定人、改变人、陶冶人——当然,精神规范的内容不相同。如此看来,近代的翻译家们将英文的culture翻译成中文的“文化”,应该说是深通中、西文化之内涵,用心甚妙,译得非常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