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教化的需求
治理社会就是治理人;治理人的关键又在于治理人心,即教化人。历史上,一切宗教、社会学说其用意都在于教化人。任何时候,社会总有一个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就是社会教化的最高思想,死亡文化则是这一教化工程的一部分和延伸。比如,基督教的死亡文化以上帝、灵魂的名义对人实施教化;儒家的死亡文化则在孝道的旗帜下进行教化,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就是这一文化的纲领。这一类教化,大量地表现于死亡文化的观念形态上,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观等,即教导我们应如何对待生命和死亡,其中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
自然,对死者的安置方式也必须和社会的统治思想以及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相一致。比如,中国明清以来视火葬先人为“不孝”而予以禁止,不肖者死后不准入祖坟是对死者的一项严厉惩处(它旨在警告生者:不要仿效死者生前的那些罪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