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唐皇陵
公元618年高祖李渊于长安建立唐朝,历290年,包括武则天在内计21帝。除昭宗李晔的和陵在洛阳、哀帝李柷的温陵在山东菏泽外,其余19帝均葬在陕西关中的渭北平原上。因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乾陵,实际上只有18陵,史称“关中十八陵”。它们分布于西起乾县、东达蒲城,绵延300里的高山和丘峦上(再往北,就进入陕北高原的南部边缘了)。
唐皇陵以凿山造陵为主,有15陵属凿山为陵。另3座系堆土筑陵,分别为高祖献陵、僖宗靖陵、武宗端陵;一为开国皇帝,另二帝为国运已衰的末世皇帝。唐18陵各自择一山,凿一山洞,藏灵柩于山洞内,外部则是陵墓区,亦修有内、外两城,但受山形的限制,多不甚规整。
众多的陪葬墓是唐皇陵的一大显著特点,它始于唐高祖李渊的献陵。高祖崩,唐太宗亲自为其定陵制,并在赐功臣密戚《陪葬诏》中说:“自今以后(功臣)身薨之日,所司宜即以闻,并于献陵左侧赐以葬地,并给东园秘器(即葬器),务从优厚,庶敦追远之意,以申罔极之怀。”
唐代皇陵以南向为尊。献陵朝南,南门是正门,陪葬于“左侧”即陵墓之东位。献陵周围现已查明的陪葬墓67座,均为功臣陪葬墓。陪葬墓最多的是唐太宗昭陵,现已证实的功臣陪葬、皇亲从葬有167座,最有名的如魏征墓、徐懋公墓、李靖墓。陪葬墓大都分布于昭陵主峰以南,占地30亩。昭陵居高,“南面称孤”,下临众多陪葬墓,星罗棋布,如群臣朝列两旁,以示“北面称臣”。乾陵东南王公大臣陪葬墓17座。这表明,唐代皇陵已将西汉皇陵的“东向为尊”改为“南向为尊”了,并通过与皇陵位置的远近、皇帝亲自撰写碑文(如魏征)等方式来体现陪葬墓的荣宠。唐代陪葬制度大体仿效汉代,如皇家赐茔地等,当时大臣将死后能入皇陵陪葬也视为一种莫大的荣典。
昭陵石雕中最著名有“昭陵六骏”,6匹骏马原为唐太宗开国征战时所骑,多建殊功。太宗为纪念它们,特诏令当时著名的画家阎立本亲自绘图,又请上等雕刻家浮雕成石,放置于昭陵祭坛内。19世纪后,中国国运衰落,其中两块浮雕马被盗去,现藏于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另4块也被打碎,后复原,现藏于陕西省石刻艺术博物馆。
唐皇陵均气势磅礴,是继汉代后中国皇陵的再一次巍峨壮观,唐太宗的昭陵、睿宗的桥陵、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是代表作。在长达几公里的神道上有次序地陈设着华表、翼马、鸵鸟、石马、石狮、文臣武将、石碑刻等,犹如皇帝坐朝,百官侍立两旁。石刻造型威武雄壮,文臣武将各具神采。如桥陵的石雕侍臣又宽又大,最高者4.28米;乾陵的石狮高达3米;顺陵(武则天母亲之陵)的一对华表高近9米。石雕人均丰满圆润、高大魁梧,石马则尤显剽悍粗壮。它们反映了唐代雄厚的国力和强大的气魄。
到唐玄宗以后,随着国力日渐衰微,皇陵气魄也随之衰减;晚唐则急剧衰落。对此,张文生先生著《中国皇陵》中有一段中肯的评价:
“整的来看,中唐的神道石刻形体变小了,气魄也不如盛唐那么威武豪壮了,但在艺术造型上却略有发展。譬如:(玄宗)泰陵、(肃宗)建陵上的翼马体态矫健、英姿飒爽;文臣雍容华贵,武将勇武剽悍;瑞禽鸵鸟则显得生动活泼,神气十足。总之,中唐皇陵的神道石刻形体略微小一些,造型艺术却达到了完美纯熟地步,是唐代皇陵石刻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晚唐皇陵神道上的石刻无论是数量、种类还是陈设,都和盛唐、中唐的皇陵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规制并无变化。但从整体观察却大不相同,形体明显变化,雕刻艺术也不那么精致了。尤其是面部神态,容貌消瘦,神情索然,再也没有高大魁梧、圆润丰满的气质了,明显地反映出大唐衰微、国力不支的溃败景象。……有的规模还不如盛唐的一座陪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