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纳普的生命“通过仪式”模式论
范·根纳普(Arnold van Gennep),德国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化人类学家之一,他最具影响的著作是《通过礼仪》(1909年)。“通过礼仪”(Les rites de passage),也称转移礼仪、推移礼仪。
根纳普认为,人一生中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要经历个人生命的几个重要关口,亦为若干的“节”,如出生、入学、成年、工作、结婚、死亡等;这些“人生之节”意味着个人在新属的集团内获得了身份的变化和新的义务,人依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使用“通过礼仪”一词用以概括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从一种状况到另一种状况的转换过程。无论哪一个社会,在通过这些“人生之节”时,出于保障平安的动机,都要举行一连串的礼仪,以帮助这些关键时刻的安全度过。
根纳普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将“通过仪式”分为三个主要过程:分离仪式(Rites of separation),即与原有的社会相脱离、相隔绝的阶段;过渡仪式(Rites of transition),即从一种状况进入到另一种状况的中间阶段,或称等待阶段;整合仪式(Rites of incorporation),即与新的社会关系结合为一体的阶段。这三个阶段在各种人生礼仪中并不是均等分配的,不同的仪式所突出的阶段是不同的。他注意到:丧葬礼更强调分离仪式,婚礼突出的是整合仪式,而怀孕、订婚,特别是成年礼(如中国古代男子有二十“冠礼”、女子十五有“笄礼”)则突出过渡仪式。这里指的是“突出”,即每一类仪式中可能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另二者。
根纳普用这一理论对丧葬礼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他指出,丧葬礼中的分离仪式旨在断绝死者与原来社会的关系,其仪式性的行为包括:移出尸体,焚烧死者的用具、饰物、房屋及其所有物,乃至杀殉其妻妾、奴隶、牲畜等,以及清洗、装饰尸体等净化仪式,以及各种禁忌等。此外,还有一些物质性的隔离措施:棺木、坟茔、墓地等;在一些地方,还有将死者的灵魂驱赶出房屋、村落乃至部落领地的仪式。过渡仪式是进入新的社会关系的等待准备阶段,丧礼中一般都有的停尸待葬的时间(古曰“殡”)就是过渡期的标志;有的民族甚至还要等待尸体完全腐烂后再行二次葬仪式。对生者来说,在治丧期间,常规的社会活动是停止的,其停止的时间通常据死者的社会地位,生者与死者的关系密切程度而定;并有相当的习俗必须遵守。丧礼中的整合仪式同样有着重要意义,葬后和纪念性活动中的宴饮、集合、祭祀等就起着将群体成员重新联系起来的作用,这种联系也将死者假想地包括在内。集体的链条由于其成员的死去遭到破损,整合仪式旨在修复这种毁损,使生者重新结成整体,同时也使死者与他应进入的另一世界的群体结合起来。
根纳普还把他的“通过仪式”作为一种普遍性模式用以解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如人与自然季节交替相伴随的各类社会性活动(中国人“过年”,基督教的复活节等)。并认为,各民族的这类仪式尽管有形式和细节方面的差异,但其基本模式同一,即共同的功能是“通过”。
根纳普的这一研究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开了“结构功能主义”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极大;这一方法被相当多的研究者用于对土著人以及文明社会的风俗研究,如前引的薛尔曼《神的由来》一书中,原始人不给自己取死者的名字(死者的名字连同死者一起被埋葬掉了),死者的名字不能被呼唤(否则死者的鬼魂会出来找麻烦),寡妇在丈夫的葬礼中穿着黑黑的衣服并戴上厚厚的面具(为的是不让丈夫认出她来),这些行为中,就包含了结构功能主义关于“分离仪式”的理解方式。日本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祖父江孝男在《文化人类学》中讨论“葬制”时,也运用了这一思维方式。他说,送葬的礼仪、习惯,对死者来说是到另一个世界的通过仪式,对死者的亲近者来说则是一种净化的象征(亦是一种分离仪式)。此书用大量的篇幅、事例阐述了根纳普的这一理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