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杀风潮

三、自杀风潮

另一恶果是引发少年儿童的自杀。自杀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它最集中地体现了人的生死观。当从内心感到“生不如死”,个体就会感到生存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自杀就会发生。但是,自杀在西方成为人们严重关注的社会问题则是在近一百年左右,故被称为“现代社会病”。最早对自杀进行社会学研究的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1858~1917年),1894年他出版了《自杀论》,被认为是建立自杀学体系的最早著作。迄今为止,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成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以美国为例,1977年自杀者达28681人,占死因的第九位;当年杀人案受害死亡者是19968人。研究者认为,当年美国自杀事件的实际数字远高于官方宣布数字的三至五倍,因为自杀者的家属通常在医生的合作下,掩饰这件事,把它说成是死于其他原因。美国20世纪自杀率最高的年头是1932年,每10万人口中有17.4人自杀;1977年为每10万人口中有13.3人自杀。此外,“每年有5万人在车祸中丧生。很显然,这些人中故意撞毁自己车辆的究竟有多少,这个数字肯定无从得知。但是,绝大多数的自杀问题研究专家都会同意这一点:公路自杀是某些人了此残生的极其普遍流行的方法。”

自杀有很复杂的社会原因,在这方面有相当多的专著和论文,此不赘述。但通常离不开失落感、破灭感、缺乏爱、生活空虚乏味等因素。如在美国,白人自杀率高于黑人;少年自杀率在逐步增长;丧偶或离婚以及一直找不到配偶的独身者的自杀率都高于已婚者。而其中,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的自杀是最令人震惊的。

作者引用了许多有关18岁以下的青少年自杀的描述,以及他本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如:

“伊利诺斯州有一所小规模的中学,一位女教师辛劳了几个钟头以后,突然发现她的一个学生朱莉伏在书桌上死了,她脚边地板上倒着一个安眠药的空瓶子。她的父母刚刚离婚,她想与之结婚的男朋友又搬到别的城市去住。在朱莉的眼里,她的世界已经垮了,她已经看不到有任何生活的目的。”

“加利福尼亚的6岁小男孩,用父亲的剃刀割伤自己,用绳子绕着脖子捆好,然后爬出二楼的窗子,想吊死自己。幸好人们及时发现了他。当人们问他干吗要死,他回答说:‘因为没有人爱我。’”

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antal Health)弗列德立克认为,“企图自杀的年轻人就更多。我相信,在年轻人中,企图自杀者和实际自杀而死的比例是50:1”。如此,则每年约有20万年轻人企图自杀但未遂。

“当人们询问专家们我国年轻人自杀率上升的原因何在,大部分专家都直接或间接地把手指向美国的生活方式。许多年轻受害者的家庭关系是破裂的,或者父母都忙着追求‘美国之梦’,为推进或维持他们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而苦战以至于没有时间给他们的孩子以所需的关怀爱护。孩子们在感情上被抛弃了,只有自己照顾自己。和家庭关系相联系的是凡事都强调‘自己干,各管各’。”

“美国人的家庭有一种船沉马翻的状态,这种分崩离析的家庭正是造成自杀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因素。今天的父母为了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事业,忙得不可开交,以致他们中许多人根本没有时间来尽其为人父母之责。自然而然,他们的子女心中就滋长了灰心失望、孤独无依、愤世嫉俗等感情。这些感情本身又触发了自寻短见之念。”

“有些少年所感受到的痛苦和挫折失望是这样的强烈,以致他们得出如下结论:活着没有意思。去年(1979年)大约有5000名18岁以下的年轻人(应为少年、儿童——引者注)自杀了。”

“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某些人来说,简直不可想象一个人会物质富裕而仍然感到不幸福。当第三世界的这些人听说这样的故事——在西方,有人拥有自己的房屋、汽车、立体声音响设备、电视机等,但还会为了逃避他们的不幸遭遇而吸毒或者自杀,他们会对此感到惶惑不解。他们就是无法相信——理解就更难了:一个人怎么能在拥有一切之后仍然感到不满足?但是,事实仍然是事实:许许多多‘拥有一切’的美国人和其他西方人的确是痛苦的。他们的确如此痛苦,以致要通过自杀或吸毒来结束或者忘掉自己的存在。”

要指出,人类是具有极强求生欲望的动物。在饥荒年、严重的劳累、战争中乃至在集中营里,人们的自杀率都是相当低的。为什么经过“工业革命”尤其是20世纪的技术革命,人类拥有了如此巨大的生产能力,因而能过一种更美好的物质生活——它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有人却选择自杀(或吸毒)呢?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文明的一大悲剧!“本来是可以过得更舒适的啊!”

我们以为,西方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在生死观上遭遇到了严重的危机,15世纪以来的人文主义、个性原则在现代物质条件的影响下已走向了反面,它导向了普遍的颓废和纵欲,带来的不再是逐步增加的幸福感,而是它的反面,即痛苦。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它也是“人类的”危机,因为这一趋势在许多追求现代化的所谓“发展中”国家中都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了。

民风颓废是一个社会的致命伤。历史上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或一个文明的衰落首先都是从生死观上开始的,即人们变得愈益只关顾自己、尽情追求感官享受,到处是醉生梦死、及时行乐,就像伊壁鸠鲁时代的古希腊晚期的社会风气一样。因而整个社会也就愈少阳刚之气,离心力日长,衰落便悄无声息地开始了。感官主义的享乐决不会带来更多的更持久的幸福感,它在短暂的兴奋感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空虚和无聊。

此外,对西方生死观发生重大影响的还有工业社会运转频率愈益加快的问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明创新打破了旧农业时代那种田园诗般的悠闲的慢节奏生活,对人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从而使人愈益感到紧张、焦虑。人越来越成为“物”的附属品,被动地应付式地“活着”,感到“很累”。可以说,这也是一个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文明走向反面的问题。

【注释】

[1]如《史记·游侠列传》:“郭解,轵人也,字翁伯……(郭)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后郭解亦任侠,名震天下,“(郭)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欢(郭)解。”后被西汉第一任儒生宰相公孙弘灭族。

[2]见《意大利百科全书》第14卷,载《世界史研究动态》第9~10期。转引自朱庭光主编《法西斯新论》“序论”。

[3](美)柏忠言编著,张蕙兰助编《西方社会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