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的殡葬

第二节 仰韶文化的殡葬

自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给我们留下了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墓葬遗存后,岁月又悄无声息地过了1万年。考古资料表明,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期是中国原始殡葬的大发展时期。

仰韶文化分布范围非常广泛,现已发掘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墓葬就有2000多座,诸如西安半坡遗址共发掘了250座,临潼姜寨遗址发掘600座,宝鸡百首岭遗址发掘400座,其他各地的报道则各在几十座左右。众多的实物资料使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墓葬情况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它们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且最完备的原始墓葬群,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后来整个的殡葬行为都有极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以较有代表性的西安半坡墓葬遗迹为例说明之。

半坡墓葬遗址共发掘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174座(保存较完好的有118座),绝大部分埋在居民区北面的公共墓地里,也有少数埋在公共墓地之外。还有两座屈肢葬竟埋在居住区的窖穴中,这些被认为是受到了“特殊的”对待。

在半坡,公共墓地已相当发达。其中,成年死者的墓坑排列得相当整齐,特别是墓地的西部,更是纵横成行,呈一条条直线,间距在1米左右;东部和南部的墓葬行列较乱。

在保存较好的118座成年人墓葬中,有随葬物的71座,共出土随葬品308件:其中主要是陶制的生活用具,共277件;装饰品28件。随葬生产工具的则是极个别现象,这表明,生产工具在当时尚属比较重要的物品,不轻易用于陪葬。

这里值得注意的还有,随葬的陶器(如尖底瓶)与遗址中出土的日常用的同类陶器相比要小些,特别是M76还随葬了一件未加烧制的陶钵泥坯。这显示,半坡人已经开始专门制作随葬品了,这是后世“明器”的起源。

男女是分葬的,基本上是单身葬,没有发现男女合葬墓。这表明,当时尚未形成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制度。但有两座同性合葬墓:M38是四个女性合葬墓,M39是两个男性合葬墓,年纪都很轻,约十四五岁。

半坡人的墓扩基本上都是长方形的土坑,没有葬具(棺椁之类)。

葬式似有精心的讲究:死者的头绝大部分朝向西方;但其中有7座朝南,9座朝北,1座朝东。最多的是仰身直肢葬,有15座墓是俯身葬;5座是二次葬,4座屈肢葬。从整个情况来看,死者头朝西、仰身直肢葬似乎是当时正常的通行的葬式,而且凡有随葬品的墓都是仰身直肢葬。俯身葬的头朝北的较多,都没有随葬品。这些反常的葬式也被认为是受到了“特殊的”对待。

仰身直肢葬具有世界普遍性,其合理性大约可以从以下内容受到启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晋文公率军与楚军交战,争夺中原霸权。交战前夜,晋文公梦见自己与楚成王空手搏斗,被楚成王按在地上,并吸食其脑子。晋文公感到十分恐惧。子犯为其圆梦,说:“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杜预注:“晋侯上向故得天,楚子下向地故伏其罪。脑所以柔物。”即,向上者得天,向下者失天,俯地请罪;且我们将以柔道(先退后攻)取胜。晋文公遂喜,次日大破楚军。此外,人们在睡觉时也多取仰身姿势。

4座屈肢葬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其中的M83两腿向左侧屈,右腿缺少一根大腿骨;M250的尸骨例外地埋在灰坑中,侧身,下肢弯曲,上肢屈于面前,似为自然的睡眠状态;M251也是埋在灰坑中,头向北,左腿下屈而后折,状似挣扎后死去;M105两腿亦微向北弯曲,似非故意屈肢。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屈肢葬者受到了某种“非人的”殡葬待遇,甚至生前就已受了某种处罚或折磨。

在仰韶文化的墓葬中,埋葬方向、葬式和随葬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具有特定的社会含义,似乎表明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遭遇等等。

在半坡人那里,小孩墓葬是另行处理的。小孩墓共发现76座,占总墓葬的30%强,于此可见当时小孩的夭折率极高。其中73座为瓮棺葬,就是将尸体置入陶瓮中,年龄稍大的用两个陶瓮对合起来,幼小者用一个陶瓮,上面盖一个陶盆或陶钵;在盆盖的底部中央凿一个小洞,被认为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小孩的灵魂大约也是柔弱无力的,不凿洞则无法出入。有两座无(陶瓮)葬具。这些小孩的瓮棺一般成群地埋葬在居住区内,每一群瓮棺有几个到几十个,有的竖着,也有稍微朝向西的,一般无随葬品。家人大约是舍不得或不放心小孩幼小的灵魂孤独地置于公共墓地的荒野中,于是就将它们葬在居住区内了,这样可以长相厮守。

M152是一位五六岁(一说只有三四岁)小女孩的墓葬,它受到格外的优待,这引起了研究者们极大的兴趣。她是被当作成年人的葬俗处理的,头向西,仰身直葬;随葬品也出奇的多,有各种物品79件,其中陶器6件,青白色玉石耳坠1件,石球3个,石珠69个。在随葬的陶器中还有盛粟的陶钵。此外,它还是半坡墓地中所发现的唯一用“棺”的:用长方形的木板做成,尸体两端的木板竖立,两侧的木板横置,象征性地围绕在尸体的周围。这是中原地区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原始的“木棺”。这无疑是氏族中的一位特殊人物,但其真实身份仍难断定。是否跟祭神有关,亦说不清楚。类似这一特殊的现象,在仰韶文化的其他遗址中也有发现。

大体上,半坡人的阶级分化尚不严重,绝大多数氏族成员之间的随葬品区别仍不很大。